[4] 王文捷.青年亚文化:作为80后和90后“文学生活”的延伸.文艺争鸣-视野.2014(6):199-204.
[5]张淑丽,张艳秋.透视“杀马特”:关注农民工新生代的精神文化需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2):62-63.
[6]鮑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施媛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青少年“非主流”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江苏教育研究 百家论坛.2012:8-10.
[8]叶扶荣. 后现代视阈中大学生非主流现象.当代青年研究 .2014,328(1):89-93.
[9]苏墨.浅论网络“非主流”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沈阳大学学报.2011,23(1):76-78.
[10]杨林.城市边缘的“杀马特”式青春.南方企业家.2014(9):70-71.
[11]金田.是什么让“非主流”与主流文化对立——网络传播语境下“杀马特”与“小清新”的身份认同.2014(8):411-412.
[12] 郑崇选.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1.
[13] 郭秀云.农民工社会保障何去何从.经济问题探索.2009(12):78-82.
[14]雷蒙.威廉斯著,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2013.
[15]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7-234.
[16]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2006(26):136–209.
[17] 孙乐涛.抓住杀马特.文化.2014:102-103.
[18] Hannah Arendt & Jean Baudrullard:Pedagogy in the Consumer Society.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6(11):457-477.
[19] 贾春增.国外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1]鲍曼. 后现代伦理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37-38.
[2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16.
[23] 苏禾.被异化的杀马特.看世界. 2014(2): 52-53.
[24] 赵茜. 寻根之旅: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及其未来. 青海社会科学. 2014 (1): 91-95.
[25]崔天,王帆,张一迪.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杀马特”群体精神需求状况研究. 东南传播. 2015(2):87-89.
[26]王坤庆,邵会. 位育:“杀马特”的安所遂生之道. 苏州大学学报. 2015(1):48-53.
[2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 2013:115-194.
[28]江立华,谷玉良,任树正. 户籍制度改革:青少年农民的认知、意愿与需求. 中国青年研究. 2015(2):56-62.
[29]石文学. 心花怒放:裸露的当代青年亚文化景观. 新作热议. 2015.86-89.
[30]王斌.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差序制造与污名建构. 中国青年研究. 2015(1):60-64.
[31]俞云峰. 关于人口流动趋势的户籍制度改革思考.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 1):1-6.
[32]王萍. 文化新风激荡中华大地. 聆听时代的声音. 2015:31.
[33]陈位志. 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新探索. 社会建设. 2014:83-87.
[34]刘少杰. 当代国外社会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2):65-349.
[35] Jason Gagnon, Theadora Xenogian and Chunbing Xing.Are migrants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Chinese urban labour markets. IZA Journal of Labor & Development.2014:1-23.
[36]费梅苹. 社会建设和权利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2012(6):19-23.
[37]秦明瑞. 社会系统理论与环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7(1):64-69.
[38]孙涛. 社会治理的五个视角.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1):67-72.
[39]崔铭香. 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杀马特群体研究任务书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renwushu/lunwen_3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