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穗期每盆施MgSO4•7H2O 1.1275g(Mg20),以不施镁肥为对照(Mg0)。分别于小麦花后14-20天(T1)和花后21-27天(T2)设置高温处理,昼/夜32/22℃,以昼/夜26/16℃为对照(T0)。人工气候室保持相对湿度均为65%,处理结束后移入T0条件下生长至成熟。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成熟期收取1m2样段进行实收计产,并测定每平米穗数。人工收割,人工脱粒,自然晒干后称重。
1.2.2光合参数
在花后0、7、14、21、28、35天测定标记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每处理取4片生长一致且受光方向相近的旗叶测定,三次重复。采用便携式光合速率测定仪LI-6400 (Li-Cor Inc,美国)测定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系统采用开放式气路,选择红蓝光源叶室,光合有效辐射(PAR)设定为1200 μmol m-2s-1,CO2浓度约为380 µmol L-1。
1.2.3生理指标
开花期选同一天开花、大小均匀的穗子进行挂牌标记,于花后21天、28天进行取样,样品按茎、叶、籽、颖分开,植株鲜样先于105℃下杀青30 min后,70℃烘干至恒重。同时另选生长一致的植株取其旗叶部分于-70 ℃液氮中冷冻 2小时后放入–40℃冰箱保存。用于等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
1.2.3.1 氮含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氮含量:烘干后植株样用磨样器磨成粉末,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Zheng et al., 2009)。
硝酸还原酶:称取0.5 g样品,4 ml提取缓冲液(10 mmol L-1半胱氨酸(pH 8.7), 1 mmol L-1 EDTA 和25 mmol L-1磷酸缓冲液(pH 8.7)),研磨匀浆,转移至10 ml离心管中,在4°C, 10000 g/min离心15 min,上清液为粗酶提取液。取粗酶液1 ml于10 ml试管中, 加入1.2 ml 0.1 mol L-1的KNO3磷酸缓冲液和0.4 ml 0.2 mmol L-1 NADH溶液,混匀,在25°C水浴中保温30 min,对照不加NADH溶液,而以0.4 ml 0.1 mol L-1 pH 7.5的磷酸缓冲液代替。保温结束后立即加入1 ml 1% 磺胺溶液终止酶反应。反应结束后加入1 ml 0.02% α-萘基乙烯胺溶液,显色1 h,于4000 g/min 下用普通离心机离心15 min, 取上清液在540 nm下测定OD值。
谷氨酰胺合成酶:称取0.5 g样品,置于预冷的研钵中,加入少许石英砂和5 ml 100 mmol L-1 Tris-HCl缓冲液(pH 7.6,含l mmol L-1 MgCl2、l mmol L-1 EDTA和10 mmol L-1 β-巯基乙醇), 冰浴条件下研磨成糊状,于4°C,13000 g/min ,离心2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反应体系组成为0.6 ml咪唑-盐酸缓冲液(0.25 mol L-1,pH 7.0),0.4 ml谷氨酸钠溶液(0.3 mol L-1, pH 7.0),0.4 ml ATP-Na溶液(30 mmol L-1, pH 7.0),0.2 ml MgSO4溶液(0.5 mol L-1),加入酶提取液0.6 ml,在25°C水浴锅中保温5 min后,加入0.2 ml羟胺试剂,开始反应。反应液再在25°C水浴锅中保温15 min后,加入0.8ml三氯乙酸-三氯化铁-盐酸混合液终止反应。混合液在8000 g/min 离心8 min后,取上清液在540 nm下测定OD值。
1.2.3.2 蔗糖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蔗糖含量采用间苯二酚法测定(Li et al., 2000)。
可溶性糖含量采用恩酮比色法(Jia and Zhang, 2008)。
1.2.3.3 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酶液提取和测定参照Douglas等(1988b)的方法,略做改动。取叶片/籽粒0.5 g,加5 ml 50 mmol L-1 Hepes-NaOH缓冲液(pH 7.5),冰浴研磨成匀浆,20 000 × g,4°C离心10 min,上清液为粗酶液。
蔗糖合成酶的测定:依次加入100 μl 50 mmol L-1果糖,100 μl 50 mmol L-1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100 μl Hepes-NaOH 缓冲液,50 μl 50 mmol L-1 MgCl2和30 μl粗酶液,30°C水浴保温30 min,然后100°C水浴1 min终止反应。反应液加100 μl 2 mol/L NaOH沸水浴10 min,冷却后加入3.5 ml 30% HCl和1 ml 0.1% 间苯二酚,摇匀,80°C水浴10 min。冷却后测定480 nm OD值。 高温胁迫下施镁对小麦碳氮代谢和产量的影响(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2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