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质粒的提取 10
3.3.2 DNA限制性酶切 11
3.3.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11
3.4结果与分析 12
3.4.1 从DH5α中提取质粒DNA电泳图谱 12
3.4.2 质粒的酶切验证结果 13
3.5 讨论 13
重组血红蛋白的表达 14
4.1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14
4.2 蛋白质的聚丙烯变性凝胶电泳(SDS-PAGE) 15
4.3 结果与讨论 16
4.3.1 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 16
4.3.2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17
4.4讨论与展望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19
绪论
1.1引言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具有有运输O2、CO2、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文持内环境的稳定、以及防御和凝血功能。人体的血液量大约占体重的7%-8%,当人体出量失血时,如果失血量较少,则可通过自身的调剂便可以恢复;如果失血量过多,则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流失血量达到全身血量的3/5以上,便会造成机体严重的缺氧,危及生命。这时必须及时进行输血。在2006年,美国有43000人由于车祸而失去生命,这其中的很多人死于在到达医院之前的出血性休克[1]。
血液短缺已经一个成为世界性问题。由于战争、疾病、事故、外科手术等原因,每年世界的输血量以750万升的速率递增[2]。仅美国预计到2030年,血液短缺量将达到400万个单位(1个单位为500mL)[3]。在我国,血液供应的矛盾突出,2012 年全国采血量达到4100 余吨,但与输血需求的6000 吨的缺额仍然很大[4]。由于血红细胞在4℃下储存42天[5],加之人口老年化加大了需/供之比,通过周期性贮存和自愿者的献血是无法解决血液供需问题的。也有很多人提出优化血液供应链和储备管理的方法[5-6],这些方法对缓解血液紧张是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传统输血过程中的交叉感染、人类红细胞血型问题以及人血存储时间短,使自然灾害和战地抢救时的输血受到了限制[7]。
血液替代品研究的兴起与上个世纪80年代HIV的发现有关,在此之前研究者们把大部分的工作都放在其它领域[8]。90年代很多血液替代品进入了临床试验,目前已有南非和俄罗斯批准了牛的多聚血红蛋白的临床使用。
目前正在研究的血红蛋白类氧载体能够携氧释放到组织细胞供氧,无需交叉型配血和兼容性实验,无病毒感染风险,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9],对于解决我国的“血荒”问题有重要作用。
1.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内的一种主要的蛋白质。他是一个由两对不同珠蛋白链组成的四聚体分子(如α2β2),分子质量为64400Da。
血红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在每条珠蛋白链的特定位置,都与血红素分子通过亚铁原卟啉IX相连。当血红蛋白处于还原(亚铁)态时,能够可逆地与一些气体分子(诸如氧气或一氧化碳)结合[10]。
1.3血液替代品
血液替代品(Blood Substitution)又称之为人工血液(Artifical Blood),是泛指一类具有运输氧气能力的替代品,它可以代替血液在组织中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从理论层面上讲,由人工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组成,但现实中目前人们更多的是把红细胞替用品称为“人工血液”[11]。
1.4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s)
目前世界上研究的血红蛋白类氧载体人造血根据血红蛋白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以人或动物血红蛋白为基础的氧载体人造血和以人重组血红蛋白为基础的氧载体人造血。 血红蛋白类纳米氧载体HBOCs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3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