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食品科学 >

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QTL定位(2)

时间:2022-01-06 22:21来源:毕业论文
7 2 结果与分析 7 2。1 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标准曲线 7 2。2 不同品系的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差异 8 2。3 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QTL检测与分析 8 3 讨论 9 参考

7

2  结果与分析 7

2。1 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标准曲线 7

2。2 不同品系的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差异 8

2。3 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QTL检测与分析 8

3  讨论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它集粮食、饲料、医药以及保健食品等用途于一身[1]。大麦的食物结构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要求,即“三高二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且富含多种丰富的微量元素,综合营养指标高于水稻、小麦、玉米、燕麦等作物,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培育功能成分含量高的大麦品种已成为育种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磷是动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种子中磷的主要储存形式是植酸盐(又肌醇-6-磷酸),其含磷量占种子全磷的60%-80%,占肌醇多磷酸磷量的95%以上[2]。而细胞磷(包括DNA、RNA、自由核苷酸及磷脂、糖脂等)占种子全磷量的10%-20%,无机磷含量往往占全磷量的2%-8%[3]。在谷类作物种子中,植酸以植酸盐的形式主要存在于胚芽和糊粉层组织,如玉米中80%以上存在于胚芽中,而大麦则主要在籽粒中。论文网

近年来研究表明,植酸易与蛋白质或Zn和Fe等矿质元素形成不能被人、反刍动物吸收的复合物,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也导致一些营养元素的流失;植酸也会抑制α-淀粉酶及其酯酶活性,进而影响淀粉、脂肪的消化吸收[4]。另外,不易被人畜消化的植酸磷直接释放到环境中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究和培育低植酸(Low phytic acid,简称lpa)作物用作动物饲料和人类食物时,可以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提高一些矿物质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可减少植酸对生产和生存环境的污染。对改善人类生活、发展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1921年,Mellanby首次提出了植酸对营养的影响,植酸与营养的关系一直成为植酸研究的一个热点[5]。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植酸水稻、玉米、大麦、小麦上,以期开发出一种兼具营养与环保功能的新型低植酸高无机磷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农作物低植酸突变体的获得及选育工作在国外已大量的展开,主要是采用化学物理诱变剂人工诱发获得。主要是利用化学诱变剂或者物理辐照技术处理种子,利用突变体的无机磷与植酸含量呈反比的关系,通过简单易行的检测无机磷含量的方法间接筛选出低植酸突变体,经过连续加代鉴定,最终获得稳定的低植酸突变系。1996年,Raboy等在玉米中首次分离筛选出低植酸突变体;Gutticri从EMS诱变后代中筛选出了低植酸的小麦突变株系;1998年,Rasmussen S K等研究发现两种大麦低植酸突变体lpa1型和lpa2型[2]。我国科学家杨宋蕊利用诱变技术得到了2个小麦高无机磷突变体HIP-y1和HIP-h1。低植酸突变体中植酸磷下降,无机磷含量升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作物种子里高植酸含量带来的营养和环境问题。

美国最早从大量的作物品种利用诱变育种技术进行高无机磷低植酸作物品种的选育,1992年在大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上开展了低植酸突变体的培养和品种的选育工作;到2001年,美国已将低植酸玉米批量化生产并进入商品化阶段。我国自2010年初也通过转基因技术育成了一个转入植酸酶的玉米品种,并通过我国农业部门的审批。目前通过杂交、回交以及单倍体选育等手段对突变株进行改良或通过分子手段对其进行定向修饰,以减少因植酸含量降低对植物引起的生物学负效应,调节与作物产量相关的代谢过程,对进一步阐明其突变的遗传机理,了解植酸和微量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改良低植酸突变体作物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QTL定位(2):http://www.youerw.com/shiping/lunwen_8811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