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了多篇参考文献,文献[1]和文献[2]阐明了数学史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及数学的发展对人类所带来的影响,文献[3]阐明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文献[4]和文献[5]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献[6]对融入数学教育的数学史内容提出了要求,文献[7]、文献[8]、文献[9]和文献[10]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这些文献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做了深刻的探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纵观国内近几年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研究者们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大部分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很少结合教学实践检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我把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探讨。
1。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意义探究
1972年,在英国Exeter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自HPM成立以来,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学问题就成了一个人人关注的中心话题……[3]开始关注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育的国内外学者日益增多,其应用价值得到学者们的积极探索,研究融入数学史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美国学者Bidwell对HPM研究打了形象的比方:好像把学生从“封闭的、无情的、呆板的数学孤岛上解救出来,并把他们安置在一个生机盎然的新大陆上,这新大陆包含了开放的、充满人情味的、生动活泼的而且总是饶有趣味的数学”。文献综述
张奠宙与宋乃庆在《数学教育概论》中强调了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的四个方面:⑴帮助理解数学;⑵提高对数学的客观认识;⑶能够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⑷能够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4]。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认为:“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社会学家创始人孔德认为:“对学生的教育顺序和方式必须符合历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个体知识的发生过程必然要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过程一致,即历史发生原理”,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按照数学史上相同的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数学家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学生同样会遇到,学生一旦认识到历史上数学家们走过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学生们就会获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力量。荷兰著名数学家H.Freudenthal提出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原理,指出:数学家从不按自己创造数学的思维过程来叙述自己的工作成果,正相反,颠倒思维过程,以结果为出发点,来推导出其他东西,这种“教学法的颠倒”,将“创造的思维过程”掩盖了,如果学习者不实践再创造,就难以真正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更别说灵活运用了。他由数学归纳法的历史考察认为,正确的数学归纳法学习途径是,为学生准备一些必须使用数学归纳法方能解决的问题,使他们不得不直观地使用这种方法,从而发现这种方法,学生发现并掌握这种方法后,再帮助学生用抽象的形式叙述它。现实的课本是“把火热的创造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我们要借助数学史,通过“再创造”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如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工程技术、历史事件、社会问题、数学史与数学家的故事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5]把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学生在数学史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10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