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敏感性问题的研究中随机化回答技术是最运用最广泛的的。属性特征的敏感性问题和数量特征的敏感性问题是随机化回答技术的两大类。下面就先介绍了关于属性特征的敏感性问题的历史进程。在属性特征中最先提出的就是沃纳模型[1],是在1965年被提出的。它是以后随机化回答技术研究的基础。1967 年,Simmons[2]等学者在 Warner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蒙斯模型。该模型和沃纳模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敏感性问题和相关问题组成的,后者是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问题组成。1990 年,两阶段随机化回答模型被Mangat和Singh[3]提出,之所以被称为两阶段模型就是因为其具有两个随机化装置。1992 年,范大茵[4]提出了多项分类问题的抽样调查方法。在1994 年,吕恕[5]在范大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结果的方法。2000 年,孙明举、孙山泽[6]在吕恕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抽样方案。随后,Kim 和 Wade[7]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化回答模型,被命名为分层抽样随即回答模型。2009 年,贺志龙、高歌[8]等推导出了在两阶段抽样下加入多项分类时敏感性问题所占的总体比例的相关估计量公式。
以下是以数量特征为依据划分的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进程。1973年,格林伯格[9]根据西蒙斯模型提出了无关联问题模型。 随后,分层抽样被凌良健[10]和刘鹏用于数量特征的敏感性问题中,为抽样调查提供了有效的计算公式。2010年,饶贤清[11]推导出了模型中的估计量和方差。2011 年,刘鹏、高歌[12]等提出加法模型。。
1。3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诚信问题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亦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在此过程中,发现涉及一些敏感性问题,于是针对这个敏感性问题我采用了所了解的随机化回答技术。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详细的介绍了“Simmons模型”、“Warner模型”和“随机化回答和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计算推导。除了介绍三个基本模型外,本文还加入了敏感性问题给予诚信问题的分析(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并将Simmons模型和Warner模型运用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中。
2。属性特征的敏感性问题模型
2。1沃纳模型
2。1。1模型的设计
Warner 模型是敏感性问题研究中最基础的一种,于1965年提出的。具体操作就是将被调查者分为想对立的两部分,其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设这一敏感性问题为X,则它的对立面就是,对于这一人群肯定满足P(X)+P()=1。对这些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是通过随机化装置来进行的,其就是回答问题时仅被调查者知道情况,这样就保护了被调查者的隐私所做的一种装置。其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沃纳模型的公式做出敏感性人群所占的比重,其中
在 Warner 模型中,问题设置如下:
:我具有敏感性特征,即我属于A。
:我不具有敏感性特征,即我属于A。
例如在对于敏感性问题“是否有过考试作弊经历”的调查中,随机化装置如下:
:我有过考试作弊经历。
:我从未有过考试作弊经历。
在设计调查过程中,放置一个密闭的盒子,盒子中放置一些卡片,卡片上分别按照一定得比例标上两种问题(和)是相互对立关系。让被调查者简单随机的抽取问题并作答,有“是或否”两种答案,这个经过中仅其本身知道所抽取的问题。因此很好的对被调查者的隐私尽行保密,降低了他们的不想回答的意识。最后由调查者统计出回答“是”的人数,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估计出敏感性群所占总体的比重π。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大学生敏感性问题基于诚信的统计调查分析(2):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10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