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内外研究概况
土地评价最初是作为税收的手段,70年代以后,国际上才普遍认为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优方案。可持续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且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 5 项基本评价标准,即土地生产性、生产安全性、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该文件作为高度概括的框架,为制定各国各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土地评价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和兴起[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6年按照“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创建了由“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个系统134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基于研究区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了多样化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对可持续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可,1994年我国政府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发表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行动方案。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了观点[5]。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研究中,主要有三大类:一、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赵磊等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出了从生态、经济和社会 3个方面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二、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指标体系,严长清等利用这种指标体系完成了对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张碧等利用特尔斐法,构建了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四川土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和模型上,董捷等在“两型社会”目标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构建的应用Matlab软件和灰色预测方法求解的多目标模型[6]。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主要如下:
1、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构建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三个人对指标重要性的判断值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指标权重。
3、收集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4、计算每个地级市每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评价江苏省地级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5、将十年的综合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处理,根据最终的综合指数将13个地级市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划分为不同的4个等级,进而对江苏省10年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6、最后分析江苏省不同地级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2 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西临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上海、浙江毗邻,地形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水网密布,跨江滨海,湖泊众多,水资源总量达到399.3亿立方米。市辖13个地级市,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千米。 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低山丘陵占14.3%。 江苏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实证研究(3):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5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