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迁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也很有帮助。教育家罗杰斯说过:“我们不能直接的传授他人,我们只能是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展开。”这里说的“容易展开”就是学习者思维活动顺畅展开的过程[4]。迁移能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被重新组织,知识内容不断趋于完善,知识类型越来越丰富[5]。迁移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迁移不仅能提高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还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即使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学生也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技能,学生希望通过学校里学习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迁移是可以把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6]。 数学教师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也正因此,“为迁移而教”的口号应运而生。
2.5 符合现代学生观
迁移有利于学生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正处于发展中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是独立于教师之外,是客观存在的而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迁移可以有效的调动这种主动性。教师自觉地运用这种学生观,相信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运用迁移的方法自主得出结论,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以及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与满足,产生学习的自信与动力,这种动力将继续推动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6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进行转变,正迁移就是转变的方法之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它要求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探索新知识,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技能成功解决问题或在新情境中能快速学习,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习也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教育正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方向发展[2]。小学的教育应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教师的职责不是仅教会学生会做题,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明白“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的过程,这就是学生迁移能力的生成过程。一道数学题变换条件可以衍生出许多新的题目,但方法万变不离其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握实质,学生运用迁移容易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会,而且懂。因此,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与培养的现状
3.1 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薄弱
受到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思维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而不是理解,不容易实现自主迁移,往往由教师告知了才知道运用迁移能力,学习起来很费劲。并且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知识本质属性含糊不清,相互之间产生了混淆,这样学习中容易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一旦形成就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干扰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从简易方程的计算思路上来看,与整数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但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中,简易方程是学生学习困难掌握薄弱的环节。例如已知方程x+10=50,求出x的值,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感觉毫无思路无从下手。这道算术的实质就是:已知一个加数和合,求另一个加数,未知数x在这里就是另一个加数。小学生刚接触到未知数,并且思维还不灵活,不能主动的将以前学习过整数加减法的性质迁移到这里,即使老师讲解了多遍仍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解题的思路,若问他用100-50表示什么意思时他是回答不出来的,只是按照前面练习的套路写出计算步骤。又如,有些新旧知识乍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本质是不一样的,由于小学生的概括能力与鉴别能力还不强,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往往会产生负迁移。小学生学习过奇数偶数的概念后,接着学习质数和合数,有很多的合数能被2整除,常常会认为合数就是偶数,又因为除了2以外的质数不能被2整除,就认为质数都是奇数。像这样小学生由于概念不清等原因极易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一旦发生会对已形成的知识结构作出错误的重建,并影响之后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3):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8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