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作业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解题技巧,很少有老师会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价值观、思维、性格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只关心学生能不能通过考试,取得高分,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发展很多老师并不在乎。
由此,新课程改革提出明确目标[2]:要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将单一性功能变为多功能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原则。
2。3 作业设计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生个体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习惯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过程中,体现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出难易不同,分层递进的作业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广阔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都能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作业的内容、方法、目的对于所有学生并非都是相同的,每一个学生对于作业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的内容、方法、目的也要因人而异。教师应当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作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才会让学生降低对数学的厌恶感,从而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2。4 作业设计的生活实践应用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派样的需要,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意识的去设置一些有利于进行探究、实践、推理、归纳能力培养的生活实践应用题型,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实践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的实践的具体意义,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文献综述
2。5 作业设计的整合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突破学科中心。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对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归纳,通过有效整合,更好的呈现和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归纳和总结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通过作业来让学生掌握整个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3 中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注意问题[3]
3。1 中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突出情境性和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所以对于许多正处于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中的中学生来说更加显得枯燥无味。这也让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上更加注意要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对大量枯燥的数学规律,定理的兴趣。因此,在作业设计上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来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例如在学生学完概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这样的作业题:有一袋糖,小明和小亮都想吃,他们决定以抛骰子方式来确定,若抛的骰子落在地面是偶数,小明吃一块;若抛的骰子落在地面是奇数,小亮吃一块,请问这个游戏公平吗?通过这个题目,学生既有了有趣的体验,又学到了有意义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及策略(2):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8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