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壳结构增韧环氧树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采用另一种物质该改性环氧树脂的韧性,这种物质就是核-壳聚合物粒子。核壳结构聚合物(Coer Shell Polymer,CSP)[13]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通过乳液聚合而获得一类复合粒子核壳结构聚合物。核壳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其核是赋予制品拉伸性能的橡胶而壳为拥有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塑料,CSP的核与壳分别具有不同功能。核壳结构粒子的内部和外部分别成分不同,显示出特殊的双层或多层结构。用CSP增韧环氧树脂有两大优点:一是同传统橡胶增韧EP效果相比,核壳改性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液体橡胶改性的效果而不使Tg下降,弥补了橡胶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的不足;二是CSP的操控性强,其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效果可以通过改变控制粒子组成和大小来控制。在改性环氧树脂的操作中,用预先设计好的核壳聚合物粒子与被改性树脂共混之后,其成分、形态、大小以及在树脂中的分布状态在固化前后是不变的,即与固化过程无关。在目前的研究中[14],核-壳聚合物增韧EP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壳聚合物增韧环氧树脂的增韧规律,包括核-壳聚合物的结构变化、粒子大小、添加量多少及其分布等对改性EP的影响;二是CSP增韧ER的机理研究,目前研究者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增韧环氧树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研究增韧环氧树脂的科研工作者广泛研究了热致性液晶聚合物(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TLCP)。TLCP是指在一定温度区间,即在由晶态转入液晶态的温度(TCL)到由液晶态转入无序液晶的温度(TI)温度范围内能形成的晶态聚合物[15]。尽管液晶环氧树脂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人们对于利用热致性液晶聚合物改性EP的研究已经很多。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增韧ER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合成热致性液晶环氧树脂与相应的固化剂反应固化从而提高韧性,其液晶基元主要包括酯类、联苯类,α-甲基苯乙烯类、亚甲胺类等[10]。第二种方式是合成热致性液晶聚合物改性剂,以共混的方式将改性剂加入到环氧体系中。固化过程中交联网络内固定的是有序结构的液晶,从而达到了增韧的目的。
TLCP中含有大量的刚性介晶单元和一定量的柔性间隔断,它在使用和服役的时间内由于剪切力的影响会导致一种纤维形态的产生,这种形态具有良好的自我增强功能和效用。利用TLCP增韧环氧,不仅数量极少的使用量就可使增韧树脂的韧性得到改善,在韧性改进的同时对基体的弹性模量和耐热性也有一定改善作用。由于TLCP本身就具较高的断裂伸长率和一定的韧性,故只要作为第二相的TLCP体积分数适当,就可以发生裂纹的钉锚增韧作用,从而阻止裂缝、提高基体韧性[16]。
5.互穿网络(IPN)结构改性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IPN)是制备特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的有效方法。采用互穿网络结构改性增韧环氧树脂不仅可以提高EP的冲击强度,其拉伸强度几乎也不会降低[17]。影响IPN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网络的互穿程度、组分比、交联程度等。一般情况下,全互穿网络结构性能明显高于半互穿IPN的性能。IPN的橡胶相适当交联可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1。4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研究现状
1。4。1 有机硅共混改性环氧
1。4。2 有机硅共聚改性环氧
1。5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在众多改性环氧树脂的方法中都涉及到了外来物质(如橡胶、热塑性高分子、有机硅等)与基体树脂发生的相分离行为,而分散相在体系中的分布形态、分散相与连续相界面之间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性产物各方面的性能。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在金属防腐涂料中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通过控制有机硅在环氧树脂体系中的相分离行为,来调控有机硅 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耐腐蚀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建立共混或化学改性高分子相分离行为的理论模型将为复合高分子的运用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