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轧件不会发生旋转或微转,轧机拥具有良好的连轧性能;
(5)三辊行星轧制的工艺不需要中间加热,因而其能耗较低,和其它的轧管工艺相比,投资的费用和运行的费用都比较少,生产成本较低;
(6)由于变形比较迅速、加工率较大、表面摩擦十分强烈、内部的塑性变形热累积量也很大,使得变形区的轧件温度逐渐升高,达到再结晶的温度以上。冷加工就变成了热加工,管坯的晶粒度得到了改善,轧后的管坯晶粒均匀细致,组织状态呈现均匀再结晶等轴晶粒[12]。
1。4。2三辊行星轧机的不足
(1)在轧制形成直径很小的管材时,其轧制的效率比较低。理论上的轧制速度可达1 m/s,但是实际的轧制速度较慢,一般在0。6m/s左右。
(2)轧机的轧辊易磨损。轧辊上的滚花磨损比较大,使用寿命比较短。特别在是轧制较难变形的材料时,其锥形轧辊的精整段因为半径偏小,它的磨损也会更加严重。
(3)悬臂辊头处的强度比较弱。为保证轧机中的三个轧辊作行星旋转,只能让它悬挂在辊架上,但这对于大型的轧机是不利的。
(4)轧机在轧制难变形的材料时,有可能会出现轧机卡死的现象[13][14]。
1。5铜铝复合的机理
铜铝复合主要经过三个过程:铜铝表面的物理接触的阶段,实现了表面氧化膜的破裂,接触表面的激活阶段,完成金属接触点与点的结合以及扩散阶段,从而达到了金属面与面的复合,而且在下一步的退火过程中,接触面的原子将会被激活扩散,进而进一步提高复合的质量。论文网
目前,对于铜铝轧制复合的结合的机理,国内外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理论假说[2]。
(1)金属键理论:金属键主要是存在于金属之中,它是化学键的一种。因为电子是能够自由运动的,所以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它是一种非极性键,另外,金属键也具有金属的一些特性。这种理论是利用原子力的机理来解释金属复合的,当两种金属原子不断的靠近时,它们就会产生引力的作用,并且会随着距离的逐渐靠近,其引力也将不断增大,而当两种金属的原子间距大约是正常的原子间距两倍的时候,原子之间引力将会达到最大值,从而在强大的引力的作用下金属材料实现复合。
(2)再结晶理论: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在热处理的过程中的恢复再结晶组织的变形。在金属共同变形的过程中,接触区在变形热的作用下,其会因出现局部高温从而两种金属边界的晶格原子将得以再次排列,并且形成共同晶体,其同属于两种金属,最后致使彼此接触的金属结合在一起。
(3)扩散理论:在金属热轧的复合过程中,由于高温产生的变形热使得金属接触区的温度升高,所以金属的原子得以获得较充足的能量,金属原子得到了激活,致使金属原子之间相互扩散从而实现金属间的结合。
(4)能量理论:该理论认为两种金属在彼此接触的时候,除了金属原子需要接近晶格参数的数量级,还需要具备能够实现结合的最低能量才能够结合。
(5)薄膜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扩散理论,薄膜理论适用于冷轧工艺作用下的材料复合。两种金属是在轧制压力的作用下而发生的塑性变形,致使接触表面的氧化膜发生破裂,在组元层的金属原子达到了晶格常数的距离后,将形成共用的电子层,使得两种金属逐渐紧密结合。
(6)位错理论:该理论认为双金属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接触区的金属塑性流动的结果。当两种金属产生的塑性变形协调一致时,位错将会迁移到金属接触表面,使得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发生破裂,形成了高度只有一个原子间距的小台阶,最后实现金属的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