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梯度键合:台湾大学高振宏教授采用热梯度引发原子定向扩散的方法制备出全Cu6Sn5焊点[36]。对于Cu/Sn(10μm)/Cu焊点,两端温度分别为200℃和300℃,6min后几乎转变为全Cu6Sn5焊点。实验把热梯度键合时间设定为1,2,3和5min。在底部进行加热1min后,观察到界面IMC的高度不对称生长,在冷端生长成较厚的Cu6Sn5,在热端只形成较薄的Cu6Sn5。此时Cu6Sn5颗粒显示经典扇形形态。Cu6Sn5的不对称生长随着时间增加到2和3min变得更加明显。当时间达到5min,Cu6Sn5晶粒生长从冷端接触到热端。较大的Cu6Sn5晶粒从冷端合并,成为跨越两端的许多单一取向晶粒。晶粒的形态从初始状态变为扇形再变为列。相信在固相跨越整个节点的状态下,焊点坚固到足以承受随后的芯片堆叠。图1-3显示了存在热梯度情况下(顶部:300℃;底部:200℃)Cu/Sn(10mm)/Cu焊点受热6分钟的显微照片以及Cu6Sn5的相应晶粒取向。热梯度键合最重要的优点是Cu6Sn5晶粒生长快得多,并且垂直颗粒碰撞所需的时间总体上缩短。没有温度梯度,Cu6Sn5的不对称生长消失,并且上下界面上产生的化合物的量大约相同。更重要的是,即使在15min的键合之后,晶粒冲击也不发生。仅在20min时效后,观察到Cu6Sn5颗粒的垂直碰撞。总之,没有温度梯度,Cu6Sn5晶粒从相反方向生长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通过引入温度梯度,可以加速不对称的Cu6Sn5生长。与高温液相键合相比,此方法制备速度可提高3-10倍,同时Cu6Sn5晶粒从焊点的冷端单向生长。此方法一方面保护了焊点冷端的基体,同时使得IMC择优取向生长。
图1-3存在热梯度情况下(顶部:300℃;底部:200℃)显示Cu/Sn(10mm)/Cu焊点受热6分钟的显微照片。还显示了通过使用EBSD测定的Cu6Sn5的相应晶粒取向[36]。
1.3.2Ni/Sn/Ni焊点的研究现状
Sn基钎料的合金和Cu基体焊接时所形成的界面,基本上是从Cu侧依次形成Cu3Sn、Cu6Sn5两层金属间化合物。如图1-4所示为Cu-Sn二元相图。可知Cu6Sn5熔点约415℃,Cu3Sn熔点约676℃
图1-4Cu-Sn二元相图
Cu基板在焊接受热时会在Cu/Sn界面处生成一层Cu6Sn5,在随后的过程Cu6Sn5相会转变成薄层的Cu3Sn相,并在焊接后的时效过程中Cu3Sn层的厚度随时效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其生长是依靠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其中以Cu原子通过Cu3Sn、Cu6Sn5两层金属间化合物向钎料中扩散为主。并且因为由基板向钎料中扩散的Cu原子数目大于由钎料向基板中扩散的Sn原子数目,所以会在Cu与Cu3Sn界面之间形成柯克达尔空洞。时效过程不仅加速柯克达尔空洞的产生,并促使较小的柯克达尔空洞聚集长大。最终会导致界面的破坏、失效,影响焊点的可靠性。
镀镍在电子封装的电子元器件中的应用很广泛,具有Ni涂覆层的器件基本都满足表面平整,工作稳定性好,寿命长,可焊性优良等优点。Ni涂覆层的性能不仅受工艺方法的影响,P的含量也对其有影响。一般来说Ni的性能较稳定,与Cu相比,其界面反应层较薄,晶粒较细,而且Ni的线膨胀系数比Cu的线膨胀系数要小。因此Ni可作为扩散阻挡层阻碍Cu向钎料中的扩散。器件经过焊接和时效处理后,Ni与钎料中含有的Sn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Ni3Sn4。如图1-5所示为Ni-Sn二元相图,可以看出来Ni3Sn4的熔点为794.5℃。
由于钎料和Cu的反应速率很快,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来抑制CuUBM的过渡消耗。查阅一些资料可知,Ni与钎料的反应速率与Cu与钎料的反应速率相比是非常小的,Ni3Sn4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均大于Cu6Sn5的同时其键合作用也比较强[37]。因此Ni做为扩散阻挡层已经在电子封装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38]。目前尚缺少有关Ni/Sn/Ni焊点在热迁移条件下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行为和界面形貌的研究,所以本课题将选用Ni作为UBM,研究Ni/Sn/Ni焊点在热梯度键合下生成全IMC微焊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