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者而言,坚持读书极为重要。它不只是为了休闲娱乐,或者是一般意义上的获取知识。读书,应该是写作者必不可少的精神操练。只有读的足够多,写的时候才能让笔下“有料”。去读书
古人讲:“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我而言,写书之际就是我“用书”之时。每次写书我都强烈地感觉到读书太少,学识不够。而每写一本书,我一般都会读几十本相关领域的书籍。这种专题性的阅读让我搞清了很多原本不明白的问题,也使我原本模糊的写作思路一步步地清晰起来。为了写《春秋范儿》,我阅读了有关春秋时期的大量史书。仅一部《左传》,我就读了五遍。我读的时候还不是泛泛地读,而是遇到疑问就查资料、做比对。比如,都记载了“赵氏孤儿”这段历史故事,《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却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版本?哪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而另一个又为何会流传甚广?……带着一个疑问去查资料,等把这个疑问搞清之后,往往和又牵扯出了更多的问题。这也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人生过处唯存悔,学问增时只益疑。”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学问会增加,同时疑问也随之增加。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去读书
读了大量书籍,并写出了《春秋范儿》这部书之后,我对春秋这段历史的认知才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事后回想:若不是自己要写书,而只是为了单纯地读书,我会读得如此用心吗?未必。我深切的体会是,由写作倒逼出来的读书、思考,往往是极高效的一种学习。作家李敖也说:“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跟这件事情有关的书。”去读书
写作是高强度的内容输出,要想持续地进行内容输出,首先就得有大量的内容输入。你要想给读者写出一本好书,自己可能得读几十本相关的书。长期坚持读书,对提升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促进作用,为了写作而进行的专题性阅读,更是能让一个写作者受益良多。所以,任何一个想在写作方面取得进步的人,都应该无条件地重视阅读——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养成阅读习惯上,而且还要学会相应的阅读技巧,就像要学会写作技巧一样。去读书
读书,有哪些技巧呢?总的方向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关注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据我观察,一个真正读书人的养成,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去读书
自发,意味不是被动的,不是为了应试而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证而读书,而是自主地进行超功利的阅读。一个人处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人没事就想找本书看,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完成了读书的自发阶段。去读书
自发之后,读书还要进入自觉阶段。自觉是自发的一种深化和提升,是读书的一种新境界。如果是自发读书是1。0版本的话,那么自觉阅读就升级到了2。0版本。
读书进入到自觉阶段,就可以说“会读书”了。怎么叫“会”了呢?因为你已能够从书中看出门道,能够从广泛的阅读中加以比较、审视、思考、判断了。你不但能从书中学到具体的知识,增长学问,而且还能运用读书所得,解决自己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书中的知识慢慢地发酵,酿成了美酒,这美酒的名字可以叫见识,也可以叫学养、智慧。这个时候,你就拥有了“第三只眼”,你除了两只肉眼外,还会用大量阅读所练就的慧眼来打量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