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对外开放的重大进展。1978年确定的成套设备大引进计划超出了当时国家偿还能力和国内配套能力,在调整中不得不压缩或延期执行,有些引进项目甚至不惜承担毁约赔付的损失。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相反,1979年以后,中国封闭的经济真正开始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工具和渠道大大扩展了。1980年,中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恢复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类为政府贷款,主要有日本政府贷款、商品贷款和能源贷款。其他有科威特、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政府无息贷款。同时采用了补偿贸易、海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和其他资源开发、租赁业务、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国际信托投资业务、发行国外债券等利用外资的新工具。(92)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吸收国外直接投资。1979年7月,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4月,北京航空食品、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成为首批获准成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建国30年以后,外商重返中国,“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注入了市场经济的新因素。(93)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中国在世界出口国家中居第32位,1984年位次跃进到第18位。(94)
对外开放在地域上采取了逐步扩大的办法。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被赋予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权限;1980年,正式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确定了经济特区“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方向。兴办经济特区是决策者为对外开放寻找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在引进外资方面先走一步,而且使它率先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为国内改革探路。对办经济特区,决策层存在积极和谨慎两种态度。除了观念上的分歧以外,如何平衡推进开放与控制外来影响,的确是一个现实新课题。沿海地区开放之初涌起的走私浪潮及其对官员的道德侵蚀,构成了对决策者的第一个挑战。各种议论蜂起。1980年起,中央连续展开打击走私和经济犯罪的活动。1982年2月,中央处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经济特区政策继续推进,但拒绝了其他省、市办特区的要求。在1981年12月省市区党委第一座谈会上和1982年2月与国家计委负责人谈话中,陈云表示,特区“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如果各省都开口子,国内外投机分子就会统统出笼。他特别提到,江浙一带不能搞特区。(95)不过,尽管遇到挑战,几个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建设取得显著效果。1983年春节前夕,胡耀邦考察了深圳。1984年春节前夕,先后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回京后即提出对外开放是“放”而不是“收”的方针,建议扩大开放沿海城市。根据的建议,5月4日,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省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由此掀起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高潮。
五、改革思路的重大突破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标准答案: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批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转到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短短两年时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它又是怎样在决策层取得共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