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38-02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论文网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http://news。xxnet。com。cn/h/24/20111229/14706_1。html,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报,2006(01)。
⑤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5(05)。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