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参政党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6-001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并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强调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论文网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1]27。这反映了中国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党从民主协商的政治模式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转变的新时代标志。作为当代中国参政党的八大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其自身建设的状况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性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研究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参政党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协商民主视域下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实践价值
参政党是中国党在长期多党合作实践中提出的具有特定内涵的创新性概念,是对中国内地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的称谓,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主体之一“[2],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历程中,有着不替代的作用。因此,顺应时代潮流,依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要求,加强新时期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价值显而易见。
(一)有利于参政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参政党综合素质是指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政治方向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协调。参政议政。合作共事。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参政党的综合素质不但关系参政党的形象和发展,而且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多党合作的成效。近年来,参政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领导集体和成员的新老交替基本完成,新成员不断增加。这些新成员大多是借助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政策成长起来的,又多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思想既活跃具有独立性,自我认同度高,而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缺乏系统了解,对国情认识不够深刻,受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对某些社会阴暗面和现有体制下权力运转有切身体会,对民主党派的社会责任思考不多。特别是新社会阶层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等的比例增大,把自身利益放在参政党的社会职责之上,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参政党的形象,影响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因此,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新时期参政党自身建设,明确参政党政治责任,整合参政党的人力资源,必将有利于参政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多党合作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政党借鉴当代世界政治文明成果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创新性成果。从理论视角来看,的多党合作制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价值和功能“[3]。特别是对执政党而言,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支持派和得力助手,可以帮助执政党完善决策。改进工作。从实践的视角来看,的多党合作制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存在缺陷,严重制约了参政党在权力监督。预防腐败方面的功能发挥,导致腐败现象成为政权合法性的最大腐蚀剂,进而危及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按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政治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制的优越性,更好实现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目标。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不但有赖于执政党协商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协商民主环境的优化,更有赖于协商主体协商能力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参政党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是沟通民众和政府的重要平台。意大利政治学家萨托利明确指出:政党是表达的渠道。这就是说,政党首先且最主要的是表达的手段:它们是工具,是代理机构,通过表达人民的要求而代表他们“[4]。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呈现多元化,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衡现象日益严重,社会蕴藏着各种矛盾和危机,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联系着各自所代表的群众,借助协商民主的形式,可以有效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参政党参与协商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不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参政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效能。因此,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其参政议政的综合素质,是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与完善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参政党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参政党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参加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是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和推进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伟大历程中诞生,在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党的挚友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参政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2011年为84万人。从领导成员来看,一批批年轻有为的新一代代表人士成为各级领导班子的主体,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富有开拓精神,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和参政热情;从成员结构来看,年龄逐步趋向年轻化,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就业领域更加广泛,民主意识较强,参政热情高涨;从思想观念来看,价值多元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等。总的来看,参政党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政纲的特色性
一个政党首先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政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各民主党派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相继形成了自已的政纲,但缺少民主党派各自的特色,不利于参政党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积极修订自己的政纲,强调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中国致公党突出侨海“特色,九三学社突出科技“特色等,以它们的知识优势和民主传统,代表他们各自所联系的界别群众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组织的相对独立性
理论上讲,在服从中国党政治领导的前提下,组织独立性和特色鲜明是民主党派首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多党合作制度也赋予中国参政党的组织独立性。但在现有体制下,一些执政党基层组织片面理解1996年纪要每年净增率以不超过5百分号为宜,由各民主党派中央从总体上掌握“的规定,甚至有的参政党基层组织发展对象一定要经过单位执政党组织和统战部门的一致认可,需要参政党基层组织多次与有关部门协商方可。这样的制约导致一些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偏慢,民革。致公党。台盟表现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参政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价值取向的明确性
参政党应该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当今中国各参政党在贯彻立党宗旨和继承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民主。文明。进步。和谐作为鲜明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参政党的民主和爱国本质。
(四)制度保障的有限性
制度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参政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当前,参政党制度建设比较滞后,还存在着缺位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例如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制度。组织活动和学习制度。协调和联络群众制度。建言献策制度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民主党派开展工作。约束了民主党派组织的力量。束缚了部分民主党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参政党制度建设理论研究落后。执政党相关学习缺乏。地区性党派工作制度建设相对不平衡。多党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等问题“[5],也制约着参政党的自身发展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五)理论建设的滞后性
从多党合作制的具体实践看,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滞后是参政党建设的又一个突出问题。从多党合作的历史上看,多党合作制和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存在统战系统的实际工作部门和各民主党派进行的政策性研究比较多,而统战系统之外的研究力量对政党制度。参政党建设所进行的理论研究比较少的客观情况。近年来,随着多党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批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的师生开始关注多党合作制和参政党建设的理论问题,并参与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理论研究之中,成为推进该项研究的新生力量,必将助推多党合作制的完善与发展。
(六)建设经费的紧缺性
参政党要发展,建设经费是基础和保证。中央〔2005〕5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民主党派的各项活动提供各种支持,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活动提供平台和渠道;进一步改善民主党派的工作条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近年来,民主党派的办公经费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民主党派人数的增加,对参政议政工作重视程度的加深等,民主党派在调研。成员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增加,使民主党派经费处于紧张状态,有些基层组织的办公经费非常紧张,导致工资难开。人员难招。活动难搞。此外,随着民主党派人数的增长,办公场所。会议场所。机关编制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参政党的发展和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协商民主视域下参政党建设的战略路径
任何一个政党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都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形势下,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应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明确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地位
协商民主是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面对国家和社会,参政党既要牢记本党宗旨,发挥本党优势,又要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反映社会基层民众的呼声,还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中央。国务院。人大。政协及各省有关部门的基本动态,掌握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把知识。民主与和谐统一起来,务实而超前。有效而充分地发挥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建设的导向作用
思想理论建设是参政党的根本建设,具有铸魂“作用。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参政党只有重视学习,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把思想理论建设贯穿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不断深化参政党成员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经受住国内外各种变化和风险的考验,切实同中国党亲密合作。正如原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所指出: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搞得越好,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析处理自己党派事务。指导政党实践的自觉性越高,就越有利于同党的合作“[6]。搞好参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首先要引导参政党克服无关论“。危险论“。畏难论“的错误观念,明确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内涵,把参政党理论的学习宣传。研究创新。成果转化与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起来,以创新的形式释疑解惑。其次要加强政治引导,学习并传承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与中国党风雨同舟的高尚风范和优良传统,强化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基本要求。再次要发挥参政党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的典范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成员的的自觉行为,促进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巩固并发展参政党的特色组织
在多党合作的政治框架下,参政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难题,影响着参政党的价值实现及其发展。因此,参政党组织建设必须明确方向,强化特色,更好地发挥政党组织的效能。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健全领导机制,实行集体领导与分工职责相结合的原则,规范领导办公会。常委会。全委会的合理规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二要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着眼于干部队伍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突出政党特色,打破身份限制而注重参政议政能力,培养政治素质好。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参政党后备干部。三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拔有较强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厚的成员担任基层组织负责人,拓宽参政议政的新领域,创新方法,建立激励机制,使基层组织成为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凝聚力的集体。四要加强机关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监督,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机关成为参政党联系成员的桥梁和纽带。五要完善参政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宽松的环境搞好参政党的特色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积极推进参政党的制度化建设
从协商民主的现实看,执政党及其政府与参政党及无党派人士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参政党的制度建设状况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成效。纵观的基本政治格局,各参政党在各自政纲统领下,建立了不少制度,形成了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执行情况不尽人意。例如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各参政党之间及参政党的各级组织之间,执行情况千差万别。同时,参政党的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政的随意性大,参政人员缺乏必要的程序和规范,参政人员的参政意识和自我约束不强等。适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参政党必须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参政党领导人选拔和参政人员公开。透明的民主选拔制度,参政人员的责任制度,议政的法制化建设,协商民主的具体保障机制,政协通过的提案议案处理。反馈。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保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五)努力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参政党具备较高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从目前的参政党情况来看,不但普遍存在参政干部的政党意识淡漠。参政干部派出的随意性及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现象,而且存在政协和人大代表推举的福利性“。参政党议案的临时性“和凑数性“等现象,影响参政党的形象和良好的政治声誉,阻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参政党自身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一要通过理论培训培养参政干部相应的政党意识;二要建立健全参政干部协商和民主推选。考察与监督的相关制度;三要建立参政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考核的长效制度;四要建立提案议案的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通过这些举措,参政党真正反映社会大众的呼声,做时代的先锋,疏通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危机,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参政党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