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功能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28-03
作者简介:徐凤月(1987-),女,河南固始人,大连理工大学主义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义政党理论与协论文网商民主理论。
程序化作为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西方协商民主政治中获得了较好的体现。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获得必须经由一种程序,经由一种规范性的要求,认为程序正义是充分体现和切实维护协商民主参与者平等和自由的民主权力的根本。离开完备的程序,任何民主价值都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1]近些年来,随着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作为保障人们在平等基础上充分自由地表达意愿的程序化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从党的十七大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到党的十八大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论述,中央关于协商民主程序化的顶层设计,既是对当前民主政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新认识,也是看到程序化已然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环节和保障。与西方协商民主程序化发展不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不论是在理论和原则上,还是在实践和目的上,都明显地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的优化价值;寻求意志和决策权威性。合法性的理性价值;实现个体有序参与,保持社会多元一体的共生价值。
一。优化价值: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主形式,内生于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中。从中央2006年[5]号文件提出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到党的十八大明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个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制度化的阶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同等重要的民主形式,其制度化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反映,但是,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确立不等于协商民主已经完美无缺,从实践的发展来看,随意性。零散化现象,重形式。轻内容,甚至协商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并没有随着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推进而大幅度改观。究其原因,还是协商民主活动的过程中缺乏一整套完整。严密。行之有效的程序。
程序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确保民主政治运行过程中各项制度和规范能够得以衔接的重要介体,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和保障。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柔性的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想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就必须使协商民主程序化,通过程序的功能和作用为协商民主确立一定的秩序,使协商民主活动的参加者具有责任归责机制意识,进而强化服从决定的义务感。同时,协商民主程序化的推进也可保障协商民主的开展不以领导人的偏好为转移,克服随意性和零散性,降低协商民主的制度成本,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效能。这主要是通过程序的工具辅助性功能和制约监督性功能来实现的。
1程序通过其工具辅助性功能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所谓工具辅助性功能是指程序的设置主要是实现民主政治制度所追求的内在价值。以中央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的发布为标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便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使之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是,从中国长期的民主政治发展实践来看,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一套前期有效的程序加以规范,也是很难发挥出实质的作用,很难实现制度本身所追求的内在价值的。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构建制度来讲首要的问题是程序是否正义的问题“,[2]没有程序民主就无实质民主。程序是制度的生命,制度实施的根本在依程序办事。“[3]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施缺少规则和具体的运行程序,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也就只能是字面上的阐述,其实质意义和价值必将流于空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决定程序,程序反作用于制度。作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延伸和补充,理想的协商程序运行机制必将会极大地显示出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只有在程序的框架内运行,按程序来履行制度所赋予的权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内在的公正和正义才能显现,协商民主制度的效能才能最大化。
2程序通过其监督制约功能来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在程序民主中,程序的监督制约功能主要是指通过程序的内在约束力,来约束规范民主政治运行和主体的政治行为。在日常的民主运行过程中,主体行为和主张是否违反了法定程序是判断制度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志,一旦违反,即使运行结果符合预期规定,也将会被否定。在程序民主下,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在一定的程序规范框架内进行,‘权力寓于程序之中’,由于程序本身就是权力的规范化的运作方式,所以程序的设置及其运作必然反映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4]因此,只有权力在程序的规范下运行,让经过规范的权力贯穿与权力运行的始终,才能使权力所体现的公平。公正的价值真正显现,获得权力主体对社会制度的赞同和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具有自身独特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程序的监督制约作用。靠程序的监督制约功能为协商民主活动确立起一定的秩序,以实现协商民主制度所要达到的积极效果:一是防止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保证决策和行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二是规范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融洽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求同存异,缓和社会矛盾;三是促使参与者认识到协商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教育。参与管理的过程,提升参与者的政治素质。监督制约功能既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一个特点,也是其协商过程中的一大优势。因此,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程序化监督制约作用,同时,配合利用好政党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等各种监督机制,保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所赋予人们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力,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最大化。1协商程序化赋予了协商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使协商主体获得了在协商过程中的权利和话语平等权,实现社会和谐共生。在民主政治过程中,票决民主由于权力与资源非对称分配的影响,事实上造成了参与者在政治参与中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尤其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更是忽视了少数人民主参与的权利,导致其无法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而在这方面,协商民主却明显优于票决民主,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协商民主能够照顾并充分尊重少数人的利益和意见。少数人的意愿和建议能够得到充分的陈述和自由的表达,表明协商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也是协商民主运行过程中本身所追求的内在价值,即协商程序的内在品质。在协商过程中,程序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起点的平等和规则的平等,起点和规则的平等是保证协商主体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在协商的过程中能够共同遵守协商规则。因此说,程序面前人人平等毫不夸张。协商主体只有在平等程序中,其自身的独立性才能显现出来,协商中才能避免和克服来自外在力量的压制和欺骗,才不会因为其观点的分歧和意见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彼此都能够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友好协商,真正做到对决策过程进行自由的批评和反思,实现主体参与过程中的权力和话语的平等权。唯有此,协商民主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才是真正能够赋予决策合法性的协商。也只有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社会不同界别。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协调,冲突才能得以化解,社会力量才能够实现协调和整合,社会活力才能够激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
2协商程序化促进了参与主体在协商过程中的有序参与,推动现代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的剧烈分化,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冲突。由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些冲突和矛盾都属于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内部矛盾,因而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来解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正由此应运而生,这一制度的产生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给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但是,由于参与“性质的特殊性,它不具备像票决民主那样的强制性,所以,在参与过程中必须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渠道畅通,和谐有序的协商参与,协商主体才能够在不受任何外在影响的前提下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利益。关切。意愿。诉求和建议,协商民主才能变得活跃。有效,参与主体才能寻求到彼此间的最大公约数,社会力量也才能实现整合。同时,协商在科学程序的引导下,能够消除社会分歧,整合社会不同意见,使协商做出的决策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增加协商主体对决策的认同感,增强决策的合法性。避免了在多元社会中出现多元冲突。多元撕裂。多元碎片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实现多元有序竞争。多元合作共荣。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结语
总之,程序化作为协商民主正常运行的重要规范,是规定社会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的一种有序状态,其实质也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维护和尊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在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基础上出现的,是为解决多元利益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协商中,坚持按协商程序进行规范。有序的多元协商,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各阶层。各利益主体的尊严,保障参与主体的人格和自由权利。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