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质量是对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应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并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根据调查地点的情况,建立了与调查地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与农民生活。交往。家庭状况。农村发展等方面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并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因此,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认识,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学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但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的研究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生活质量的经验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课题,随时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状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又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活质量研究更成为研究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历程。认识目前社会状况及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此,2004年5~6月,笔者选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质量的调查,以期对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作一初步认识。调查开始前,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作进一步介绍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及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也都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大都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主要用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和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与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因而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有选择性地从上述的两个指标体系中选用部分指标。
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和测量的三种方法,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同时也是社会现实基础的反映。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反映人的生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五个方面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代表了当前的需求层次。生理。物质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相联系,是较低层次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相联系,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的需求满足程度不一,这两个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当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时,人们的需求程度较低,倾向于将收入增长中的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此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上。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较高,人们主要关注的不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转向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国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范畴)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主体间性的范畴),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他人的认可。自尊感。亲密感。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这些需求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满足。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对生活质量的测量,要同时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来进行(即上述第三种方法),较低层次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兼顾,只是二者应保持不同的权重。
2农村现实基础及其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反映
如上所述,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的需求与满足程度方面。这是与人们的需求层次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基础的正确反映,体现了理论应该正确反应现实的要求。认识要以现实为基础,理论应该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主义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农民群体先作大体了解,以确立认识论的合理途径,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至少应在表面效度上适应农民的生活。为此,2004年3月,笔者专门到调查地进行了试调查,针对调查对象的特点建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