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研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保障水平等的差距日益扩大,广大农民群众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为了缓解以上现象,切实减轻农民群众由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缩小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2002年,党论文网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资金上予以财政补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改善了看病难的问题,也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状况。参合农民作为新农合制度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对新农合的满意度肯定新农合制度所取得的成效,为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到2009年新农合全面覆盖,参合人数。参合率。受益人数及受益率在逐年提高。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明显提高参合农民就医率和住院率,同时促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也影响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的发展。现新农合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农民的医疗逐渐就近选择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可见新农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民的自我健康保健意识,同时新农合的保障功能增强。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医疗道德风险问题,自愿参合积极性不高。
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补偿模式[2],使部分参合农民小病大治,出现为了得到新农合的补偿,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道德风险,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加大新农合基金透支的风险,对其他参合农民是一种不公平,不利于新农合制度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全国新农合参合率平均达到94百分号,但以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较强,农民支付能力强,参合率高。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某些农村干部对新农合制度的相关政策简单了解,对农民宣传方法比较简单,把主要精力放在收费和完成参合率指标上,没能正确引导农民建立自我医疗保健的意识,农民群众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
2。筹措资金难。
由于新农合采取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不能强制筹措资金,这就使得新农合经办机构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宣传。收缴费用,筹措资金成本较高。现阶段,新农合基金基本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出资为主[3],社会筹资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稳定的筹资渠道,社会筹措资金基本不能发挥作用。
3。逆向补助的问题。
新农合制度设置了起付线。补偿比例和封顶线等规定,这就涉及一个费用门槛问题。贫困的农民在生了大病后,因无力承担需自费的医疗费用,选择不去就医,放弃新农合可以报销的费用。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民,因可以承担自费的医疗费用,可享受到新农合的补助。这就形成贫困的参合农民为经济条件好的参合农民获得新农合补助买单,加剧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公平,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实施目的。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1。适度实行强制参合。
新农合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本应遵循社会医疗保险的强制性参保原则。在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缺乏疾病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特别是年轻健康者,这就导致参加新农合的多为年老体弱多病者,出现农民逆向选择参合的现象,同时新农合基金的透支风险增加。随着新农合制度发展到完善阶段,为了保障新农合制度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性参合原则。
2。开拓筹资渠道。
现阶段新农合制度的筹措资金渠道单一,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补助和参合农民缴费构成新农合的资金。首先,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一种适合的当地的新农合筹资模式,以大大节省新农合筹资的人力物力支出。其次,可以与红十字会合作,发挥红十字会的作用,或主动与各级慈善组织机构建立联系,争取慈善机构对新农合的资助。
3。完善补偿机制。
建议取消家庭账户,实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的模式,从而使补偿模式受益面更宽,门诊统筹能力比家庭账户强,更能抵御疾病风险。同时门诊统筹以大病为主,也要兼顾小病,让农民大病可得大补偿,小病得小补偿,使农民小病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有利于维护新农合基金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新农合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维护农民健康。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通过分析现行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断完善,使其发挥最大的健康保障作用,真正实现让更多的农民看病不用愁,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作贡献。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