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分析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当前,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农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论文网远,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重点和经常性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一。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实现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即通过教育或培训等形式对传统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其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过程。而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客观条件下,针对农村区域的新型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或短期再教育活动的标准样式和规则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某地区社会。经济。资源。文化等特点在新型农民培训活动中的反映;是培训活动过程及其制度。方法的固化和规范。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概念,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的。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内容。培养规则和培养评价等。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个构成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

二。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政府十分重视有关新型农民培养的问题,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规划,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分工协作的现象开始形成,培训重点日趋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明显。培养模式日趋多样化,培养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根据培养主体的不同,可以把目前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参与型。专业机构培训型。示范教育型。学校教育型。媒体传播型等六大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

政府通过人。财。物的投入,通过培训媒介,按一定的培训机制动作,以达到相应培训目标的培训模式。目前,政府主导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是推动各地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主要模式,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各地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加大了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先后组织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电波入户工程。科教兴村富民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教育培训项目。

(二)企业参与型。

企业培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后与企业员工一起接受企业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一种培训模式。目前,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不少龙头企业介入新型农民的培养,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企业作为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良好的员工培训是企业保证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能为企业带来丰硕的收益,为此,企业会自觉地提高培训过程的运作效率,与此同时,企业没有必要再向员工收取额外的培训费用,而先培训后上岗或边上岗边培训的机制,一方面解决农民接受培训的后顾之忧,降低了培训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民不必再为工作与学习的冲突而发愁。另外,企业培训员工一般都是针对某个岗位进行的,学习的针对性非常强,但深度可能不够。企业需要的只是特定职位特定技能层面的工作者,多余的知识“是一种浪费,由于培训成本高,且无承担额外成本“的动力,导致企业培训普及性差,只能给内部部分员工提供培训计划。鉴于目前有关企业培训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于经营压力和追逐利益的心态,不愿意或难以独立承担企业内部农民工培训的任务。

(三)专业机构培训型。

专业机构培训是一种由专门组织机构承办的通过人员培养获取经济利益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针对某一职业或某一类岗位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调节学习深度。专业机构培训类似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教学标准,但随市场需求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因此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营利性的本质特征导致这种培训方式的运作效率比较高,同时,成本。费用也很高,而且必须抽出专门的时间参加培训,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高费用和长时间的投入都是其不能接受和承担的,因此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

(四)示范教育型。

示范教育型培养模式是政府。农业院校或者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村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新型农民自觉自愿地进行科技学习的一种培养模式。科技示范园(场)里新品种。新技术等一目了然,实例鲜活,学习直观,可以直接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农民易于接受。

相对来说,示范教育是一套从农业推广到示范户再到示范基地的完整运作体系,其公益性很强。作为扶助农民致富的国家项目,不管是资金还是政策等各方面,政府和社会都给予了大量的重视和支持。采用示范的方式,以期达到以点带圈。以线带面的效果。该模式尽管在每个示范户上花费的成本较高,但平均到每个受益的农民身上时,成本是相对较低的。虽然学习支出费用较低,但为了使知识市场化并产生效益,农民必须在后期投入大量成本,如购买原料,租赁土地,雇佣工人等,同时面临市场风险与后期的技术保障风险。由于农民的总体风险比较高,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下降,并且由于缺乏竞争机制,这种培训模式的运作效率也不高。

(五)学校教育型。

学校教育模式是一种普及性的,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学习实践相当灵活,课程设置多样,且有夜校。远程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与农民的时间能比较好的匹配。同时,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广播电视。因特网等途径,学校教育的成本比较低。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涵盖面很广,缺乏针对性,学习深度也不够。农业院校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由于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技能教育,所以实践性比较差,学校教育只能给农民带来很低的预期收益,且费用繁重,使得农民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很低,社会反映不理想。[1]

(六)媒体传播型。

媒体传播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属于农业远程教育范畴,它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培训资源大范围的共享。具有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内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易懂易学。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等特点。农民接受培训所需的费用相对低廉,学习时间可自由选择。由于该模式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卫星远程通讯。广播电视等先进手段,对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人员配备上要求偏高,所以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应选择在经济。科技。文化较发达的中心地区,以发挥其中心辐射作用,并由政府出钱统一建设市。县。乡。村。户五级网络服务体系。该模式属于全国通用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既可以由国家统一构建面向全国的新型农民远程教育的媒体传播网络,也可以由地方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地方新型农民培训的媒体传播网络。

三。新型农民培养有效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涉及到农业。教育。计划。科技等许多部门。因此,必须注意到模式内部机制及其结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形成最大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也就是既要使各具体机制之间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使之成为功能协调的整体,又要使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最优化的组合,发挥最大的功能与效益。

(二)动态性原则。

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构建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具体培训机制改善新型农民培训的发展环境,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思想保障,前进的动力以及有力的技术引导。因此,这些具体机制的运作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有机协调的模式,而不能长期保持僵化不变,否则就极易造成新型农民培养的负效应。

(三)实事求是原则。

各地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水平。新型农民培养的基础差距很大。因此,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的构建不可能是同节奏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这一机制建立的进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以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各地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的建设步伐,促进其健康。合理。有序。高效地发展。

(四)整体布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

新型农民培养机制的构建是一项联系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调动地方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凝聚合力,从而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的多样化。[2]

四。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全面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必须创新培训模式,以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要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以经济管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一)对传统农民进行分类培训。

各种培养模式各有所长,调查显示,农民的偏好和文化基础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也都是千差万别,所以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分类培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对于文化基础较好,学历较高的人群可以选择学校教育,把其培养称为农村经纪人或者带头人;对于基础较差,但传统模仿能力较强的人群,通过示范教育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

坚持贴近产业。贴近农民的理念,面向农村和城镇两个市场,围绕着力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发展现代农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不断创新培训内容,突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用工岗前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农民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调适用性,突出技能性,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解决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问题。要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按需培训。视频教学。信息服务。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科技下乡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确保培训效果,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3]

(三)重视各种培养模式,多种模式相结合。

学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需要提高普及率。要改善教学形式与方法,注重教育培训的技能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别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培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各个地区和企业存在极大的差异和不规范,并受到传统模式的限制,造成其社会认同度比较低,但是从实际调查中发现,企业培训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力,有利于传统农民向非农行业转变,也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职业化。专业机构培训以其独特的优势,针对性强并有权威性,可以借此建立统一的技能认证体制和上岗资格认证,如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这样也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媒体传播和示范教育以其切合实际的有效性以及农民容易掌握的特点,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专业机构培养可以通过订单教育实现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企业。专业机构以及农民三赢,由企业参与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的培训费问题;学校教育与媒体传播。示范教育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4]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分析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工素质培养问题研究【2331字】
下一篇:新农村文化對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5710字】

预學案模式茬农村初中科...

需要层次理论与新农村建设【3728字】

需方视角下云南瑞丽傣族...

阳光体育下农村体育内容...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驱动机制研究【2537字】

长沙市农村12―16岁儿童健...

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管理干...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GIS技术的贵州东部山区矿...

全科护理茬临床中的作用【1538字】

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的...

學前儿童外语教育的可行...

PID组态王的传热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家庭办厂3一8万项目洧哪些...

数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发展基本途径

试析小學低年级音乐教學...

生命系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