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的生命力和精神所在,已成为学校成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已越来越被各地各校所重视。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浅显的见解。论文网p>
一。注重走内涵发展之路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和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灵魂,它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不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良好的教育。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真正能长盛不衰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硬件空间,而在于它有多大的软件空间,是否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这种学校精神正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不少名人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常说得益于在校参加的社团活动。科技小组或大量的课外阅读等。所以,农村中小学要克服硬件建设的不足,优先开发自身软件建设,注重内涵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校以人为本彰显内涵,以民主管理求发展,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强化校荣我荣“意识,注重营造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是否可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于一炉,我校逐步总结出了一切为了师生的主动发展“的校园精神,形成了文化引领。内涵发展之路。
二。学生与教师是学校命运共同体
顾明远先生说过: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
当前,学校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导向作用。由于家长。社会对一切为了学生“理解的偏颇与极端化引导,加之学生自身判别的局限。个别学生及家长的任性“,导致目前师生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逐渐蔓延到了尊师重教“朴实传统的农村中小学,形成了新的挑战。
师生是学校命运共同体,和谐与发展中的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实际工作中不能一味偏重学生的位置而轻视教师的发展力。学校也要关心理解教师,在让教师对工作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同时,也有安全感。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职业尊严。人生价值。事业前程。
三。巩固传统与发展特色并重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有校长的专业职责和要求: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
在漫长的办学历史发展中,各校都有其各自特定的环境和传统模式的校园文化形象。现在农村中小学组织的许多文化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挖掘提升空间不足。如在创建好班级文化上,学校统一模板,甚至花费大量财力装点,这固然好看。长久,却扼杀了传承传统与产生特色的萌芽,师生没有产生情感的动力与回忆。实际上它最体现细节,最耐人寻味。一味地复制优秀学校,甚至迎合领导口味,去追求那些脱离学校实际的东西,必将是邯郸学步。
如今,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正积极地冲击着学校教育和办学模式。学校既要继承和发扬良好的传统校园文化,筑牢传统的根基,将长期积累形成的校园文化当成宝贵财富加以爱惜,又要探索有特色。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新路子。
四。校园文化的生命力贵在经营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积淀,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反思。提高。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秀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尊老爱幼,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看到地上有纸张主动捡起来,打饭。打水。乘车自觉排队,如果全校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做到了,这就是文化。会宁一中,学校的环境卫生管理令人赞叹,不管是道路旁。场地上,还是教室。宿舍,都见不到一张纸片。一处口香糖污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农村中小学虽缺少高楼大厦,但不缺乏创建整洁校园环境的精神。只要把学校常规要求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抓好,把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校风,就能成为学校文化,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学校文化建设。
构建校园文化,需要时间。感情。方法等持续的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总结与规划。学校应根据自身地理位置。现有建筑。场地。经济条件,挖掘自身资源,制定近。远期的规划,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借鉴。吸纳优秀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我校校门口有两颗垂柳,六十多个春秋,不知迎送了多少学子,寄托着几代师生的情思。学校将郁郁葱葱。飘逸洒脱的精神和风格研究上升为绿色校园“教育,经过几年挖掘。塑造,进而凝聚成了让教育与生命融合为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的生命力贵在经营,更要善于经营,不能坐享其成,也不会一劳永逸。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