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0)05―0120―02

大学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摇篮。人类物种的延续过程,体现着人类生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论文网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农业院校,立足于服务垦区,服务社会,如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服务农业的根本,是农业院校发展的至关重要所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过去,本文着重提出:应用型农业院校依据自身教学科研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就业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个别院系,实行2+2“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完善,以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加强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开展全校性的本科生通识教育培养。以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立校之本。

一。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苦难和艰辛中磨砺成长,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奠基人和建设者。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生源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农业院校,特殊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的不同。自1997年大力发展教育改革起,短短10余年的时间,中国农业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历经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变化。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学年制,到学年学分制,突破了年限的限制;课程设置由最初的必修课,基础课。基础专业课。专业课。选修课构成,逐步发展的越来越饱满,现在已基本由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限选课。任意选修课组成);在培养目标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时至今日,甚至个别院校独辟蹊径,开设了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总之,在改革过程中,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培养方法,培养手段不断呈现,层出不穷。最初,认为基础不够,理论水平不够,着重发展理论培养,慢慢的,人们似乎又逐渐认识到,培养的主体――学生,动手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又逐渐过渡到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经过几年的培养与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却又造成了部分理论的缺失。高的应用能力造就高的就业水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似乎已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即过分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所导致的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偏离。应用能力增强的同时,学生素质却在下降,应用型大学,毕竟还是大学,不是职业教育。所谓过犹不及。

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形成服务于社会的目的的有效培养模式一直是教育人孜孜不断的追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信息技术为试点,依据传统的儒家教育培育人才模式,礼。乐。射。御。书。数“,在农业院校领域内率先提出进行通识教育的培养。该现有五个专业中的四个专业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按照电气信息大类培养的方式进行。四个专业均按照2+2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前两年的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综合实践训练,以达到基础宽泛。内容扎实,专业灵活。选择自由的教学目的。进而为开展全校性通识教育奠定基础。

二。大类培养涉及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

1。探索通识教育模式,着眼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修订教学计划。

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借鉴其他院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模式,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优化学校教学资源,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拥有自主的学习空间。换言之,给学生学习时间,给学生学习空间。构建教学平台,修订教学计划,构建2+2“的大类平台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克服不同单位课程资源互不共享的弊端。

2。大类平台课的具体实施方法。

(1)采用大类平台课构建宽泛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公共外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和电路。信号与系统。C语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设定为大类平台课,在1~4个学期完成,让学生打下坚实而又宽泛的基础,为日后的专业选择做出保障。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各专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学生就业市场需求,来确定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一般设计在3~5个之间,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电子系统设计三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其他专业不一一列举。加大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数,减少与核心课程距离较远的课程学时数,停开某些课程,以确保核心课程的质量和数量。

(3)理论。实验。实习。实训一体化,打造系统概念。根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以核心课程为主线,由理论课。实验课。实习。实践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打造系统概念。例如:从控制仪器仪表角度出发,系统构成包括采集。处理。控制。执行等环节,对应设置相应课程为:传感器与检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原理与应用)。控制元件。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等。在理论。实验基础上开设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在实习实践环节,依托大二完成的电子工艺实习成果(单片机最小系统板),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仪器仪表的设计。

适当增加平台中专业基础部分的实验比例以及加大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比例。根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要求增设综合性课程设计,将以往的纸上谈兵式的纯理论设计转变成实物设计(即含有实习内容在里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联系实际,为最后的毕业设计做好样板。

将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后期,只将第五。六学期未完成的少学时课程(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安排在第七学期的头几周。既解决学生理论。实践相脱节的矛盾;又解决大多数学生利用第七学期找工作同时必须上课的矛盾,学生可以利用自主支配的综合设计时间一方面调研,一方面找工作。

从课程体系的结构及实施的时间上看,形成了理论。实验。实习。实践一体化形式。学生专业素养上已逐渐打造出系统的概念。

(4)统一全院专业选修课。以现有各专业选修课为基础,精干的挑选出50门课程作为全院的专业任意选修课供学生任意选择。解决了以往各专业间由于教学计划中选修课门类不同不能相互选修的难题。

三。大类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针对07级。08级两届学生开展了有关大类平台课及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大类培养方式持认可和支持态度。并能清楚的认识到大类培养的教学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在大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有70百分号以上的同学对大类平台课有深入的了解。认为大类平台课有效实现了拓宽知识基础,打通原有的专业和学科分界,培养专业思维方式。对平台课的设置,认为学时设置较合理,课程数目稍多。平台课程采用多位教师上同一门课程的方式,有部分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师的讲授水平。有85百分号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平台课程有意义。

四。全面发展全校性的通识教育模式

经过两年的2+2大类培养试点改革,逐步推进在全校实施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及崇高的道德情怀方面有所提高。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很模糊的青年,培养出正确的人生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现代大学终不能成为培养爱因斯坦口中的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的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应成为真正和谐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培养具体体现在09教学计划变化情况。在09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仍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形式,平台课包括: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模块“为: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修课,35。5学分)和通识教育选修课(通选课,10学分),总学分为45。5学分左右。占总学分的27百分号-31百分号,降低必修课比例,提高选修课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等。在全校开设6类人文素质课程,合计21门课程。分别为管理科学类:自我管理。管理思维;领导科学:如何塑造管理者的性格魅力;人际关系类:公共关系。政务礼仪。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教师礼仪;民族精神类:东方智慧――儒。道。禅与管理思想;人文素质类: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其他课程:品格的修炼。做人的品格。中国经济解读。管理布局。新领导力。中华礼仪。打造高绩效团队。大智慧。中国式领导。企业家修炼等。

五。通识教育继续发展探讨

我校的通识教育为应用型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在此特建议:通识教育体现本科生人文素质,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应注意改变教师思想,或培养通识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成立独立的通识教育研究机构,全面分析,研究确立通识教育方案,措施。总结通识教育经验,组织实施等。

而对于国内通识教育的探索,笔者认为不必完全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中国早在千年前就提出了六艺“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时代变迁,改变的只是六艺的外延,而内涵并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只要掌握教育的内涵,适当的发展外延方式,可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通识教育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上一篇: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1775字】
下一篇:遵义县农业污染调查与防治對策【3090字】

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调查研究【3199字】

长沙市农业科技发展研究【4280字】

铁岭县农业产业化的路径思考【2306字】

针對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

野生花卉茬农业观光园的景观應用【1393字】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

重庆市农业补贴的现状分析【1847字】

完善注册會计師行业监管...

上海市收入差距扩大化问...

MEFP战斗部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微合金化压铸模具钢力学性能任务书

關于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思考【2281字】

BOT模式在中国高校后勤设施管理中应用研究

基于紫薯浓缩汁的营养曲奇研制

會计理论体系构建浅探【2113字】

浅谈小學语文教學生活化【1329字】

以工作室为模式的电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