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2
一。引言
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项核心资源,在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获取作为技术的来源方式[1],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论文网。企业一方面在坚持自主研发建立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的同时,另一方面面对资源有限。研发投入成本高。成果回收周期长的现存状况,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企业环境,众多组织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打开边界从外部市场获得技术[2]。选取何种方式获得所需技术获取最多的创新产出值得研究。关于技术获取对创新产出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收集大中型企业2002-2012年全国30个省市的获取数据,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探索全国范围内自主创新。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技术再创造4种不同技术获取模式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二。文献述评
国外学者在实证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有,Hu收集中国将近万个大中型制造业1995―1999年的数据,研究自主创新。购买国内技术和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且三者共同促进生产率[3]。
Jefferson使用1997-1999年5451个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表明自主研发对生产率产生显著积极作用[4]。
国内多是关于技术获取模式对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不同的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结论。李小平运用DEA方法对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只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自主研发和国内技术购买的生产率回报率较差[5]。
何永达使用1987-2006年的制造业的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研究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RD投入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有正向作用,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正相关[6]。
学者们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技术获取与生产率的关系,根据已有研究,R D经费投入对新产品产值存在更为明显的相关关系[7],本文从研发经费投入的角度研究技术获取模式对创新产出的作用。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本文要建立技术获取模式的经费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模型,利用Griliches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计算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推导创新投入与产出模型,即:
i为全国30个省份,i=1,2,…30;t表示时间,t=2002,2003,…2012;μit为随机误差项;A为常数项,表示除RD。FT。DT。ART和λ以外的广义技术进步,包括各种外部因素引起的技术进步;系数α。β。γ。δ分别表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弹性。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弹性。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弹性。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之和的弹性。
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样本数据取对数后为:
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12)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选取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的)的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共330个观测样本。
四。实证分析
1。样本主要统计量描述
由中国30个省市区大中型企业2002-2012年期间技术获取模式的经费支出的基本统计量可得,全国技术获取支出费用均值多达16688099万元,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值得探究探讨。
2。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
为分析企业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的相关关系时间序列上的整体变化趋势,利用EVIEWS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创新产出模型回归
注:因变量:新产品产值;显著性水平:星号。星号星号。星号星号星号分别表示10百分号。5百分号。1百分号的显著性水平
如表所示,自主创新在1百分号显著性水平下与新产品产值正相关,弹性系数为0。648,说明新产品开发对创新产出有显著推动作用。
国外技术引进在1百分号显著性水平下与新产品产值负相关,弹性系数为-0。144。原先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大时,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快速提高技术能力。但是,为了实现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在引进外国技术时存在选择技术前的盲目及引进的技术的滞后性问题可能是国外技术引进发生负向作用的原因所在。
购买国内技术在1百分号显著性水平下与新产品产值正相关,弹性系数为0。087,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可以再次发挥其创新功能和促进技术扩散以产生新价值。
技术再创造在1百分号显著性水平下与新产品产值正相关,弹性系数0。069,技术再创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对技术获取模式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自主研发。国内技术购买。技术再创造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相关,而国外技术引进产生负相关作用,这反映了的引进技术存在的一些列问题。
上述的研究结果对的政策制定的启示:
完善技术获取模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加大新产品开发经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立国之道,保障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
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率,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但要结合自身需求理性引进,更重要的是,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再创造,避免出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才能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提高自身能力。
企业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