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释。总的来说,所谓知识分享是指知识需求者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知识提供者产生互动并获得知识的过程,而现代知识分享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应用等产生分享行为。根据学者对传统组织内部(企业内部)知识分享的分析阐述,经过互联网化的演化,在保持其相关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分享渠道和分享意义。
根据传统知识分享的解析,现代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分享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意思:首先是提供一个可供分享知识的良好的环境,如现在的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知识分享平台(值乎、分答、在行、道客巴巴等);其次,要求平台能提供良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分享闭环,如知乎Live的知识分享直播频道,付费用户形成一个临时的社群,大家围绕群主提问并相互交流,由群主来主导知识分享的进程、大致内容以及方向性的东西。
Nancy(2000)认为知识分享是指个人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传递或辐射给其他人,使其他人也拥有同样的信息或知识。这里提到知识分享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这大致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知识拥有者将需要分享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进行外化(如口语化、书面化等形式),将知识转化为有效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纸质书、电子文档、互联网平台等)传递给知识接受者;其次,知识接受者在接收到知识和信息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图 4-1 知识分享过程
知识分享的最终结果是将一人所拥有的知识扩散给多人,多人再进行扩散,迅速形成知识传播的指数级增长。但是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人们对于他人的知识分享,未必能够全盘吸收,或者是因为原有知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对接收到的知识具有选择性接受的情况,这种选择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和不完整性,但在传播的过程中,个体在接收到所需的知识后,进行内在的加工和重组,从而形成优化的甚至全新的知识,再进行传播,从而形成知识传播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我们认为,知识分享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Holthouse(1998)认为知识是一种“流量”(Flow)的概念,顾名思义,流量通过网络设备或者无线网络设备,以ISP(信息服务提供商)为媒介,接收和发送数据的大小总和,因此知识是可以双向流动的,并且知识可以进行量化。知识可以在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理解为知识拥有者的外化和知识接收者的内化过程可以同时同步进行,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知识分享可以被理解为在组织内部(如平台、社群、兴趣圈等)制造知识流的过程,组织内部知识的流量越大,越能够促进知识的互通与知识的再造。
4。1 互联网知识分享的运作机制
关于知识分享机制的文献研究大多着眼于组织内部,如企业、机构等,与现代知识分享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里参考组织内部的知识分享研究并结合现代知识分享的特点,将组织扩充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化的各类基于知识分享的平台,理论结合实际,作进一步得扩充。
知识分享机制本质上属于一种策略或方案,是一种知识分享的内部方式和途径,以达到知识的有效传播和流动(Flow)。同理的,互联网化的知识分享运作机制既属于一种组织(平台、社区、圈子等)内部的调控方式和手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文献综述
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35]指出,对个体行为结果进行预测时,动机的质量才是最关键的。SDT包括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两大类型,其中自主动机是指个体出于自己的意愿和自由选择(如兴趣、个人信念、价值观体系等)而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该种动机能导致用户具有更好的知识分享行为和态度。在互联网平台上更多展现的是自主动机而非受控动机,与传统的组织不同的是,人们几乎互不相识,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受者并无直接联系以及利益冲突,知识提供者出于某种即时或非即时回报的目的(如兴趣、个人信念、价值观、个人品牌、金钱等)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包括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