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在对进行教学大纲编制过程中,编制者需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评定。而在各课程教学工作评定中,各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标准、对其课程情况的主观判断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最终的评定结果,造成评定工作的结果失准。
关于教学工作达成度的评定工作,全国各大高校均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各高校及研究人员在评定教学工作中所使用的理念不尽相同,如定量评估、“跟进”理念[1]、成果导向理念[2]、TOPCARES_CDIO[3]模式等都曾作为评定理念出现在相关研究文献中。
在相关文献中,教学评价工作的参照点以学生成绩为主[4]。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以及最终考核成绩。某些课程还会有实验成绩、实践成绩等其他成绩形式。这些成绩的形式多样,但其内在特质是相同的,即成绩是老师以自己的标准对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及掌握程度的主观定量描述。因此,仅使用成绩进行评估是一种单向的评价手段,成绩中所蕴含的主观性决定了成绩作为教学评价工作的参照点具有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决定于任课教师的经验、教学理念及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反馈效果等众多方面。
为避免主观因素对教学评定工作的影响,本文拟借助教学大纲所确定的课程权重指标体系对本专业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定[5],并将最终结果量化。本文将着重关注各课程教学工作及总体教学工作的“达成度”,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体分析,以从教学工作的主体与受体两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全面、客观。研究意义如上文所言,由于教学评估工作往往由任课教师及研究员进行,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从相对较为熟悉的教师视角切入问题更为准确,也更为轻松。但教学工作作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相关人员从单一视角审视教学工作或许可以发现某些问题的存在,却未必可以发掘其中的原因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作为进行教学评估研究的学生,从学生视角对以往教学成果地再审视可以实现对教学工作地多样化再认识。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工作,减少主观随机因素的影响,从影响教学效果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同时切入是有必要的。
研究内容本文将首先对教学成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将成绩数据直观反映的数据加以呈现。然后从学生角度切入问题,利用学生群体的共性与特性将学生群体进行适当分类,发掘不同类别学生群体的特征。继而从教师角度切入问题,利用教学大纲所确定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指标体系,并将之与现行教学成果进行比较,确定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完成度。最后将学生角度与教师角度相结合,发掘现阶段教学成果及达成度现状的原因,为日后教学大纲的修改与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分析前对数据的筛选、清洗标准见附录。
1生源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课程学习的情况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学生成绩不仅与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相关,还与学生进入大学时的综合素质有关。本部分将从学生角度切入,对学生自身的特征进行分析,发掘影响教学效果的外在因素,所得结论可对后续的学生成绩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大纲,信管专业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的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基础。这些课程相对基础,而且与高中课程有一定的知识衔接。学生在这些课程上的成绩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习能力,因而对于生源素质的分析将以学生大一上学期成绩为根据进行。由于不同年度、不同课程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不尽相同,本文采用离散系数[6]作为比较不同时间、不同课程学生成绩水平的量化值(后文如无特殊说明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