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模型在研究用户初次接受意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Davis在对107位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初次使用意愿测试中发现,感知有用性是影响用户初次使用的首要因素。Okumus用TAM模型解释了消费者初次使用APP预定餐厅的影响因素[5]。国内如李东和等学者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解释了用户APP的下载行为[6]。然而TAM模型在研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方面是否仍能保持解释力度下文将会进一步阐述。
1.2期望确认理论
1980年Oliver在认知失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confirmationTheory),用以解释消费者的重购行为[7]。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发生重购行为之前会有4个阶段的变化:(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之前,会在个人拥有同类产品的使用经验、营销人员及广告的介绍、亲朋好友的推荐等外界收集到的关于此产品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于此产品的期望,这是用户对于产品使用感受的预想和期待,这种期待会因为收集信息内容的完整程度产生高低之分;(2)消费者在初次购买使用之后,会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产生新的认知;(3)消费者将使用后的认知与购买前的期望进行对比,会出现认知大于期望、等于期望、小于期望的三种结果,认知与期望之间的差值我们称为期望的确认程度;(4)根据感知与期望之间对比形成的确认程度,会产生对于此产品最终的满意度,满意度的高低决定消费者是否会重购。
期望确认理论在研究消费者满意度、重购行为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他们在结合其他理论,引入新变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期望确认理论的应用领域。如Oliver在此模型中加入情感变量研究消费者重购汽车的行为[8],杨根福等学者结合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解释了移动阅读用户的满意程度等[9]。
2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2.1期望确认程度及相关假设
Bhattacherjee在2001年首次将TAM模型与期望确认理论相结合来研究用户对于电子银行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意愿[10],结果证明用户的期望确认程度显著影响其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感知有用性作用于满意度并与其一同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程度是用户体验后的认知与购买前预期的差距,认知越大于预期,期望确认的正向值越大,这种确认状态不仅影响有用性这一种感知,还影响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所有感知,这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证明。
如舒杰在政府内部办公系统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中证明了确认程度对感知易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11]。杨根福在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中[9],宁昌会在移动APP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中均证明了确认程度对感知娱乐性有显著正向影响[12]。本文在结合旅游类APP特点的基础上,认为确认程度不仅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也会影响其感知风险性。感知风险性定义为用户在使用旅游类APP过程中对不可预知的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愉快事情的主观判断。用户的期望确认程
度越高,对风险的感知就越低。由此作出假设:H1:期望确认程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旅游类APP的感知易用性H2:期望确认程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旅游类APP的感知有用性H3:期望确认程度负向影响用户对旅游类APP的感知风险性H4:期望确认程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旅游类APP的感知娱乐性
2.2感知易用性及相关假设
感知易用性来源于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是指用户在使用旅游类APP时感觉到它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会并熟练使用的。同时Davis验证了感知易用性会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即用户认为该旅游类APP是否有用的前提是APP能够容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