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校园文化开始以一个全新概念在社会上出现,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及“校园文化”一词是在1986年4月的上海交通大学的第12届学代会上。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及教育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高等学府为主的教育界高度认同了“校园文化”。从那时起,校园文化开始从上海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迅速地风靡社会各界。虽然我国校园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由于人们的热情参与,已经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今后的领域发展奠定的牢靠的基础。
在国外,对现代校园文化的研究也可以以上世界八十年代作为分界线。在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屈指可数,具有代表性的只有英国托尼•比彻所著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文化的观点》。这本书比较全面的总结了之前与高等教育文化研究有关的研究情况。八十年代之后,校园文化研究被列入正式研究范围,从此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一直活跃在文化领域。
2.3.2校园文化的类型
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分类存在着较大争议,例如潘懋元把校园文化分为智能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规范文化;卢虹提出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史洁、龙佳解等人虽然没有共同参与研究,却得出相似的结论:校
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构成的。
必须说明的是,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经典分类方式是借鉴组织文化的分类方法,根据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参见图2.3.2)。物质文化也称有形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层面的文化是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过渡的文化,是激励、指导和约束大学人行为的制度规范。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校园文化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的表现。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近几年,陈章龙、刘正峰等人把校园文化类型简化为显性文化(物质文化)和隐性文化(精神文化)两大类,但是他们仍强调制度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整合校园文化的一、二手资料和研究校园文化的几个重要来源的同时,融合以往传统将的分类方式,将探索重点放在了体现校园组织的职能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校园文化系统上,假定校园文化是系统文化,那么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