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学术界,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概念,争议很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1998年,吴良镛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概念,作出了一些总结,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某一个地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能够代表这个地区的文化脉络,还能集中反映该地区特色的建筑群;历史街区包含着这个地方的历史特色和景观肌理,是一个地区“活”的文化见证[15]。当然,国内政府也于2008年颁发了相关条例对这个概念进行说明。
总而言之,历史文化街区一般具备三个标准:第一,具备反应城市典型特色的完整风貌;第二,具备较高还原性的真实历史遗存;第三,有相当的规模[16]。
2。1。2 身份建构的内涵
(一)身份的概念
对身份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指某人自身所处的阶级,二是指某人很有身份。而《社会百科全书》中则认为身份是指某人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二)身份建构的概念
身份的本质是群体中个体对自我的认同,而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又以他人的认同为基础。单独的个体是无法形成身份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就没有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只有与他人进行对比,个体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价值。因此,个体与他人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由此说来,身份建构是指个体对自我不断地进行定义和建构,并且持续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
(三)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对身份建构的影响
国外的地理学家主要关注文化的空间地域性和它如何建构、重构等问题。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文化空间是如何分布及演化的,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活动对其有什么样的影响。学习文化空间的构建,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利用与发展传统的习俗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Ferdous曾经指出文化空间的特征类似于城市空间,包括社会因素、空间性、物理性等,城市空间被看作人们在其中生产活动并且获得空间经验的文化空间[16]。简单来说,文化空间包括三个层面:物质、精神和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空间被运用到越来越多新的实践领域。人具有社会性,是精神的继承者,人的身份又是在物质性的城市中形成的,所以文化空间的研究对于人的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空间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群体或成员的身份想象与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查找与历史文化街区、或者是身份研究相关的文献、书籍等,了解它们的发展历程。根据国内外各种相关案例的研究与最新成果,整理分析资料,找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然后搜索与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所有历史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
2。2。2比较分析法
选取与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相似性质的城市历史街区,分析它们的概况、形成历史等,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更普遍、更具客观性的规律。
2。2。3野外调查法
对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一些比较典型的建筑、景观进行筛选,然后进行实地探访。此次调查主要走访了戏马台、马市街等地方,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分析如今户部山的内外景观以及周边环境,从收集到的资料中进一步探索,得出一般性结论,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文献综述
3徐州市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3。1基本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