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从中国电影海外营销至建国前的二十多年间,随着我国电影行业机制运行日益成熟,中国电影的拍摄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处于先进地位。国产电影在海外颇受好评,中国电影企业也获得了不少经济收益。虽在海外营销策略上有局限性,但对于当时中国电影受战乱等不利因素影响,仍在国际领域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引起世界的关注,为以后的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电影的海外营销
新中国成立后,为鼓励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5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并设立专门电影输入与输出的部门。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国外帝国zhuyi势力对我国采取经济封锁等敌对政策,加之此时我国电影基本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主的社会zhuyi题材电影,在更广阔的国外资本zhuyi市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前的十七年中,为中国电影输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向国际社会zhuyi阵营输送影片,目的多为政治交流。这一时期,这些影片主题单一,基本忽视电影的商业属性,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可言,在国际领域产生的影响很小。
“文化大”期间,我国政治动荡,经济建设遭受破坏,社会秩序紊乱,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电影海外营销处于全面停滞状态。这十年,我国电影行业遭受重创。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的发展
“文化大”结束后,社会各方面进行“拨乱反正”,中国电影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后,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带来的新的文化环境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引进来”政策的实施,西方文化涌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丰富了国产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而由于“走出去”政策的实施,我国重启电影海外营销,大量新老电影参展国际电影节,1985年4月,著名导演谢晋远赴美国参加“谢晋电影回顾展”,这是美国首次举办中国大陆导演的个人展映。以陈凯歌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其导演的影片开启了在国际一流电影节斩获奖项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贾樟柯、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虽然创作风格迥异,但是仍然能在国际大电影节获奖。也就是说,在2000年以前,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的渠道以参展国际电影节为主,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扩大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此时的电影海外营销策略开始由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向商业化过渡,逐渐开始重视电影的商业属性。
2001年,张艺谋的转型之作《英雄》成功打入美国主流市场,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英雄》的海外营销策略的成功,不仅是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而且改写了中国电影出口海外的历史。至今,中国武侠片仍然是中国向海外输出的主要类型之一。《英雄》的成功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部电影主要内容极具个人英雄zhuyi色彩,迎合美国观影民众的口味;在发行渠道上,采取与美国本土影商合作出品,是的发行渠道顺畅;而在这部电影正式在美国放映前,中美双方公司在宣传上做足了工作,各种广告充斥街道,地铁等公共场所,目的是让更多的美国人知道这部电影要上映了。所以说《英雄》的成功是一次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策略的必然的成功。
但是,《英雄》之后,再也没有一部电影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有如此之大成功。2006年冯小刚执导的《夜宴》,2008年吴宇森导演的《赤壁》,2012年徐峥导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等影片,一部部成本不菲,从创作到宣传依然走国际路线,但作为商业片的它们,却在票房上爆冷,不尽人意。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