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习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社会行为方式。[1]是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化研究,它是学生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从事某种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倾向。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了内部所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2]如今,把学习习惯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并发展起来的。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小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也对学生的习惯做了常规性的要求。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使教学变得轻松,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效率也会逐渐提升。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学习习惯属于行为习惯的一种,在意识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表现,笔者通过对曹河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的仔细观察,了解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现状,观察如下:
(一)学生作业问题突出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布置作业时,内容要灵活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作业完成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针对学生的作业认真地进行了观察。
观察记录:在作业完成方面,一方面存在着抄袭现象,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给“琵、桐、洋”等这些生字组词语,他们就开始互相商量,最后所有人的答案都一样,例如:“琵琶、桐树、海洋”等。另外,教师对昨天的作业进行检查时,个别同学就立马拿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抄袭,以应付教师的检查。另一方面对待作业马马虎虎。比如:在实习的班级里,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方面存在马虎的现象,经常把简单的问题答错了,不该写错的字也写错了,如:“闲”写成了“困”。作业完成的速度较快,但准确率较低。
观察分析:对于农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低下的现象,家长与教师都应该重视起来。由于农村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目前还处于对学习概念比较模糊的阶段,这就需要家长督促孩子在家认真的写成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准确的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完成作业。
(二)学生“说”的能力不强
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一个人的习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3]
笔者观察其他教师讲课时记录如下:
课堂内容 观察时间 观察记录
《日月潭》 2015年9月9日 学生很少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2015年9月19日 学生能够回答,但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
《开天辟地》 2015年9月29日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
《白雪公主》 2015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