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教育: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公益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通过公益课程教授和公益活动参与,向学生传授公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门类;我们提倡的公益教育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新模式,它融和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其中高校素论文网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知识素养。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与高校教育给予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究其原因,还是素质教育落实难的问题。
1高校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困境
自1993年颁布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1998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但是2010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言简意赅地表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可见素质教育虽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然发展艰难。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公民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国内,素质教育自明确提出以来,推进艰难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高校而言,其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生希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方向迷茫。素质教育活动参与表面化。学校素质教育平台供给不足等几个方面。
2公益教育的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2。1公益教育的内涵
我们提出的公益教育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其不仅能传播公益知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之举;公益教育更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内涵,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期待。在目前公益教育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面临困境的当下,我们建议将公益教育作为新模式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之中,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
2。2高校的公益教育实践
汕头大学最先将公益课程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它在缺乏公民素养培养和过度重视知识化的通识教育中尝试公益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估中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论证了公益课程比公益活动更具有育人效果,阐明了公益活动理论化。课程化的必要性。使大家能深切体会到,公益课程更能促进全人“目标的实现,更能促进知识和能力一体化,促进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成都的实践中,主要结合高校社团开展,通过对以社团为基础的公益课程模式与纯公益课程模式的比较,证明了社团化的公益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作为公益教育的组织基础促进其发展。
通过公益教育模式,顺应志愿者工作蓬勃发展的潮流,让大家都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促进素质教育顺势发展。
2。3自身实践中对公益教育的探索
结合上文中提出的目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在公益教育领域已有的实践,我们探索了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我们进行了三期结合三要素的实践,分别是2014年8月份和2015年2月份的乙肝与青年公益协力营“(以下简称协力营)。2014年11月份的青年精英“行动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这两年次实践都是通过线下的理论课程培训和实操完成的培训工作,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公益教育中的课程化。实践性和社团性,融合了理论课程。自发思考。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竞争。课程目标主要以活动对自身和效果影响力。活动参与者主观参与度和活动结束后对成员的跟踪调查来评估。
备注:其中总负责1人,组织策划助教2人,特邀嘉宾5人左右,小组督导一组一人共三人。
在这种模式下,同学们并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还是活动的策划者,这一方面让想参与公益活动的同学们都有活动可以参与,在其中还锻炼了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解放了公益教育的教师团队,不必再过多操劳与到底去哪儿给学生们安排活动,而有更多时间可以去思考课程内容和课程架构。因为是参与自己设计。自己执行的公益活动,伙伴们的公益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参与者不仅仅是活动执行者还是活动策划者,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另外,将公益教育与学术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学生的服务学习经验与学术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服务学习的成效就越大。公益教育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施公益教育的关键,而且是公益学习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服务学习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它不是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而是我们做事情的另外一条途径。
3高校素质教育呼唤公益教育
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调查了素质教育现状和公益教育的前景:学生们最希望素质教育帮助自己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可以作为相关提升方式的公益教育和创业教育中又有六成同学选择了公益教育。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们公益心强烈却公益方向迷茫,当下公益体系不健全的现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公益心强但是有心无力。在这种状况下,仍有将近九成同学认可了我们的公益教育体系并期待之。我们所倡导的公益教育,就是立足中国的社会需求,融参与。合作。服务。反思。责任于一体,学生通过对公益活动的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使自身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公益教育立足公益课程教习和公益活动参与,一方面,适应大学课堂中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另一方面,融入反映学生需求的公益实践部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下理论,走进实践,在做中学“,理论到实践,实践到思考,思考到创新,真正的引导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很好的避免了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表面化,形式化倾向,老师带队下基层,学生实践得真知。在本就占比重较低的人文课程中独树一帜,进而提高课程质量。这也是对杜威其独特的经验主义哲学观和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认为‘知识科目’的本质也是主动的操作或实验,而实用科目也是理性的。反思的。“的最好实践。
4构筑高校公益教育体系的探究和思考
4。1课程内容与开设情况
公益课程的第一步是探究的理论学习,其次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培训,然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是学生小组间分享实践心得,回归公益知识和理论的层面。公益课程的理论教学涉及到国家政治文化现状。社会上的典型事件以及公益机构现状和发展情况的方方面面,主要进行社会宣教。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培训。公益课程的实践形式则是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公益活动计划,参与公益活动组织,切实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内容包括到指定地点宣教。社会调查研究等。在学生分享心得的时候注重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估,对实践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达到理论培训―实践―自我反思“的效果。学生在参与公益课程的过程中,实现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中高校可以聘请公益机构工作人员为授课教师,一方面这已经是切实有效的制度,很多其他行业的人才在兼职教师后都表现了不俗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目前薪金较低的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带来福音;同时,也只有他们能给同学们带来原汁原味的公益盛宴,助力公益教育。
4。2课程考核与课程特点
公益课程“也需要通过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评估,根据课程实施进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也即公益理论和实践应用。这两部分在总分计算中各占50百分号,弱化当下重书面考核的现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和策划实践能力。突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点。
在课程特点上,公益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相比,也不像是以前开展的音体美教育一样只是换了一种学习内容却没有改变课堂学习的实质。通过融入公益成分,在相同的授课时间内加进公益心和实践性的培养。结合某一事件来进行课程扩展,帮助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总之,公益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推广型。大学生了解公益教育,参与公益事业,融入公益体系,把服务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对素质教育的新探索,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公益教育: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