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内容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论文网。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1],每个部分都涉及到一些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和几何模型分析等。在教学课时相对紧凑(一般为40个课时)的情况下,学生们理解和消化以上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
2。图形多。微观经济学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图形分析,每章分析的主体内容又各不相同,图形的经济学含义也不同,特别是有些章节的图形较为复杂,如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由四条曲线构成,每一条曲线都代表不同的含义,曲线位置的变动将意味着均衡点代表不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时候经常容易弄混淆,即便上课听懂了,课后又可能似懂非懂。
3。模型多。微观经济学广泛运用了数学方面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构成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的前提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生产者在既定成本或既定产量前提下求解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等,都用到了微积分和最优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彻底领悟这些知识,尤其对于数学功底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
二。独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脱离独立学生自身特点。目前,独立经管类学生多数为文理兼招,他们数学基础薄弱,而独立只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教学总学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分度不大。差异特征不明显。独立学生的特殊性,如果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已经固化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经常要使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而由于学生在数理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随着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慢慢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3。教师教学科研时间分配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该课程教师一般授课达到周16-20学时,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再加上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2],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满足于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有考试和考查两种,平时成绩分别占总分的30百分号和50百分号,卷面成绩分别占总分的70百分号和50百分号,考试的内容中实际应用的题型较少。学生平时学的不扎实,考试主要靠临时突击来应对,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另外,目前高校独立大部分实行同一任课老师授课。出题。和阅卷一条龙“的形式,这极不利于我们客观掌握和评价教学质量[3]。
三。独立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1。细化课程设置层次。独立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材。课时等方面应各自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目标相吻合,帮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将公式。图标。曲线口诀化。动态化。形象化,并通过讲解案例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4]。
3。倡导教学中心地位观念。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科研时间,不能因为科研所带来的效益比教学多,就一味地追逐科研成果,忽视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因此,学校应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再去做科研,才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效果。
4。丰富课程考试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并能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据此,独立在微观经济学考试命题中要善于创新,除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外,还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小组答辩。课程实验等考核方式,以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考试的试卷应采取课程组的教师集中命题。统一阅卷的方式,以便任课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方案,全面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
普通高校独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