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A[文献标识码]A?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28-02
一。辅导员队伍现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网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是为了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政务院提出在工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2006年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文件)。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包括本科与专科院校)9180人,比2006年增长33百分号。平均下来,207名大学生拥有1名专职辅导员,除此之外,高校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高校辅导员队伍配备逐步到位,结构逐步优化。从队伍构成看,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男女比例相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1岁至40岁占总数的85百分号。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2百分号。
二。职业高原现象
职业高原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费伦斯提出。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发展到现在,职业高原“通常被认为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上接受挑战的机会。承担更大任务的机会很小。二是个体的职业变动可能性很小,过于稳定而单一。三是个体处于职业生涯的顶峰,获得晋升的可能性很小。而对于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过程中,长期单调的工作过程使个人的心理处于疲惫状态,因为偶遇的外因(如晋升困难。付出与收获不等。他人情绪的影响干扰)的触发,使其从心理上对工作产生抵触或厌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个人发展暂时停滞。一般说来,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是人们获得成就感。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较早进入职业生涯的停滞期,往往会使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进而导致组织效率和效能的下降。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将导致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不但影响辅导员本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学生工作的和谐开展。
职业高原现象大致具有两大表征特点:
一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侧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职业倦怠“具有三个核心部分,一是情绪衰竭,即个人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人格解体,即个体以消极。否定。冷漠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自我评价的倾向降低。当个体出现职业倦怠时,首先表现为对工作失去兴趣,在工作中出现无奈。烦躁等情绪,当情绪累积加大时,会出现对工作职业的厌恶,急于从该职业中脱身,无法继续从事当前职业的工作。其职业的热情以数学方程来表示,即类似于一个抛物线。
二是职业呆滞。职业呆滞“是个体仅仅在程式化的工作中走着程式化的步伐,没有创新观念和思想,久而久之,对工作麻木不仁,为做工作而做工作,它是一种工作的表现和态度。长期的重复性的工作,没有有效的调节,会使人在工作中逐渐缺乏激情,无法在工作中创新,使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以数学方程来表示,即类似于一个渐近线。
辅导员的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一般存在以下原因:
1。个人因素影响
就个体的发展而言,人先天就是感性的,在后续发展中,逐渐会产生理性思维,从而发展出个体的性格。然而感性的天性在人的一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就从业者来说,对于一种职业,首先需要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辅导员这一职业较新,致使多数人对其存在错误或不完全的认识。即使是从业者也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种职业。部分辅导员将其作为从事其他职业的跳板,但随着工作的事务化。琐碎化发展,耐心。好奇心等逐渐消退。而这一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与持续增长的负面情绪相对峙时,高原现象随之而来。
2。事务性工作影响
明晰辅导员职责,其工作事务是繁重的,不但要协助学校做好学生诸多方面的工作,还要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辅导员工作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总是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在这些重复性工作中,可以很简单地总结出工作的规律。规律性的工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的难度,但长期的规律性的事务却使个人的心理情绪得不到有效调节,疲劳感逐渐增加,久而久之会产生惰性,使工作出现停滞,引起高原现象。
3。自身职业幸福感缺失
辅导员是接触学生的一线人员,是个中滋味体会最多的群体之一。辅导员工作的辛苦性,任务的艰巨性,在其职责上可见一斑。当从职的艰苦辛劳并没有得到如期的回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辅导员主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往往这些问题是非实体的,很难产生显而易见的成绩,久而久之,空洞感也会在负面影响下产生。另外当职业晋升。职业进步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价值天平开始出现偏移,感到付出和所得不平衡,就会怀疑甚至否定自我价值。当其职业幸福感缺失,或者个人价值感缺失时,职业的瓶颈便产生了。
4。外界环境压力
辅导员既是一个群体,同时又是一个职业,自然也遵循着职业的特性。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的竞争比较。职业内部的竞争比较等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些竞争的出现会在有形或无形中给辅导员这一群体增加相当大的压力。当过大的压力超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必然会使其较为稳定的工作心理产生崩溃。即使没有超出承受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工作。
三。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措施
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并不可怕,正确地对待高原现象,处理好现实情况,有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1。大力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国外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特点:一是专业化,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学生提供辅导,同时也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二是社会化。国外的辅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牵头,同时鼓励社区。家庭和社会公益机构的成员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等工作。既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辅导水平,又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三是多样化。国外高校辅导员主要定位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取其所长。在国内,辅导员工作职能颇多,事务繁杂,需要承担起学生个人成长,价值观的培养等多重责任。但是这些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只是辅导员群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目前国内的辅导员队伍偏于年轻化,无论是专业化水平或者工作阅历方面皆有不足。因此促使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尝试将企业文化中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引入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对辅导员产生激励作用,使其重新找到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辅导员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各个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活动来探讨事务性工作,例如学生职业发展。素质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辅导员个性化发展。辅导员自身的提高等等,共同谋求学生的发展。在竞争中求合作,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下,通过健康的工作,度过高原期。
3。培养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解决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高原现象,不仅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外界还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提升辅导员个体幸福感和职业归属感。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尊重。薪酬待遇。社会地位这几点犹为重要。作为社会个体,如果给予相当的肯定,那么必然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使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上升。
辅导员群体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学校的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引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辅导员群体的关心和引导甚为重要,当辅导员群体呈现出良性的发展,必然也会对高校的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