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10-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育观念直接指导和影响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育观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性质观,也就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它统论文网领了语文教学的全局,对语文教育起着导向性作用。
一。问题缘起
在培训中接触到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转变的观念。吴教授认为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的目标来落实设计教学过程,处理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的落实,要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语文的课堂围绕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学习了这个语言点,就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个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吴教授认为语文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内容,一些课堂教学过度追求多学科的整合,使得语文课变得四不像。他用数学课为例进行比较,一节数学课一般只需要掌握一个公式的推理和运用,而后就进行公式的运用练习。一堂语文课老师却希望三维的教学目标都得以实现,语文课堂似乎像行驶在高速路上不堪重负的超载卡车一样,摇摇晃晃。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似乎又感觉到这样专注于语言训练点的课堂,缺少一些咬文嚼字,少了对于文章的品读,语文课似乎少了些语文的味道。语文的课堂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内容表达形式的教学时,如何兼顾文本的内容和作者希望通过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这就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的问题。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于漪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阶段她都亲历了,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有着科学的审视和理解。她创造性地提出来了语文学科的定位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她对于语文的核心语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不能够脱离人的思想而产生,古语云文以载道“,语言它承载着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这个工具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认知与思维的工具,但又不能把语文课简单的归结为工具,必须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在语文课本中,中国古代作品。现代作品以及外国作品,展示的是作者真善美的心灵,一篇篇都是他们精彩深刻的个人发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如果完全摒弃了这些丰富的内蕴,而仅仅把它当作学习与使用语言文字的一项工具“,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荒谬做法。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在语言中,尤其是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汉语,有着它独到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而我们的语文教育与外语教学中的语法训练不能完全等同,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传递民族的思想与感情。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的世界里,区域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而母语仍是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因为文化这一资产是长期积累的,去维护它,珍惜它。一个民族就不会垮,我们的语文教育正肩负着这样重大责任。
但这并不是在排斥工具性“,不能把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对立起来,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在强调语言的人文性的同时,也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有多强烈,工具性就有多深入。任何思想。感受,都不会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的语言表达离不开工具,只要一旦开始想,就离不开语言,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想,你就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你能够用多少词语来表达,你的精神就有多开阔。
在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中,通过对送“动“等字的推敲,让学生体会来到江边,秋风吹来,梧桐树沙沙作响,阵阵寒意袭来。而这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漂泊的人思乡之情。随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推敲用字用词,更是切身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在此人文性与工具性共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我们再来看课例鸟儿的侦查报告,这是一篇童话,以作者的朋友鸟儿发回的侦查报告为载体,诉说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滥用农药。石油泄漏。排放废气等行为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恶果。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要唤醒人类的良知,希望人们能够爱护鸟类,保护鸟儿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使我们美丽的家园充满鸟语花香,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篇章。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调动孩子内在的情感,思作者之所思,感作者之所感,激发孩子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在导入新课时就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鸟儿是大自然中的小精灵,有的擅长婉转动听地歌唱,有的则是传播植物种子的运输兵,更多的鸟儿是害虫的天敌,接着向他们介绍它们中有位是作者的朋友,它可是位称职的侦查员,它分别发回了四份触目惊心的报告。学生会带着浓郁的兴趣去探寻这位侦查员都发回什么样的侦查报告?首先让孩子们自读四份报告,思考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品读课文始终围绕着体会鸟儿受到伤害时悲痛。无助的心情这一感情线索展开,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反复的朗读感悟。通过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大家通过这只侦查员的视角去感受人类的肆意妄为给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孩子们不由地与鸟儿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破坏环境的现象?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孩子们的高举小手,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察:海滩上满是人们丢弃的垃圾。废品,废水通过排污口直接排放到海里把海水都染黑了……接着因势利导,设计写话练习:请你来写份侦查报告,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让孩子化为一只只小鸟带领着大家去观察身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表达出自己对环境深受污染的痛心,以及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这时我们哪里还分得清知识与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界限,这两个目标都很好地统一在了鸟儿的侦查报告此课的教学过程中。
因此语文的课堂围绕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并不能够舍弃了语文的人文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但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笔者在鸟儿的侦查报告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品读课文去感受。体会鸟儿因环境的污染而受到伤害时悲痛。无助的心情,才能真正触动他们内心对于环境保护的渴望。因此,语文教学中,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所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是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这两者并不是矛盾体,而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和谐地统一,人文与工具双向互动,人文关照工具,工具负载人文。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作者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培养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做到教文育人“。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