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视角下区域教育发展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144-05

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发展。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全面普及,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2百分号,2011年高论文网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百分号,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从入学率指标看,教育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区域之间教育质量。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水平差异很大,很不均衡。缩小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差异,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找出影响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对于促进东。中。西部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改变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地理空间视角,从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方面分析各种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教育发展差异的影响,为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改变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困境找出出路。

一。影响区域教育发展差异的地理空间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人类文化教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对办学条件的形成和改善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每个区域的地域特征各具特点,且又复杂交错,千变万化,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人文特征丰富多彩。复杂地域既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也为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

(一)区域间地理位置差异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

正如陈慧琳等在人文地理学中指出,文化区在空间上总有一个核心区,即该文化特征表现最为标准和典型的突出地方。在核心区外,是文化边缘区,其文化特征和标准性或典型性随核心区的距离增加而减弱,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直到完全消失。[1](P137)同样,在地理空间中,每个区域所在的位置是客观不变的事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的地区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区,也是发展最好的地区。距离核心区越近,教育发展越好;距离核心区越远,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先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30多个省(市)区分为四类:一类地区为京。津。沪经济最发达地区,二类地区为辽。苏。浙。鲁。粤等发达地区。三类地区为冀。晋。吉。黑。皖。闽。豫。湘。川。新等不发达地区,四类地区为其余省区等最不发达地区。[2](P35~36)据统计,北京。上海等一类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始终是三。四类地区人均教育经费的2-3倍。再加上当地的文化底蕴更为浓厚,教育发展历史较长,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要远远超出三。四类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对本地教育的投资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学校的数量。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高等教育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相对应,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无论是在高校总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是在科研水平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高校数量多。规模大。办学质量较高;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规模小。办学质量较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直接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之间,东。中。西部之间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这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教育机会均等“难以实现,而且使得城乡差别难以解决。此外,王善迈老师把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取得社会公众满意的教育成果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指标,据此测算出了2009年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发达地区,最低的是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理位置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JP+2]除此之外,交通条件。距离江河湖海出口远近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好,距离江河湖海出口近,对外交流就快捷方便,容易获得新事物。新思想,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反之,则影响对外的交流,教育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落后,制约了该地区教育的发展。[JP]

(二)区域间地形。地势特征差异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

地形非常复杂,具体可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在五种类型中:高原占总面积的26百分号,山地占总面积的33百分号,平原占总面积的12百分号,盆地占总面积的19百分号,丘陵占总面积的10百分号。从地势上看,的地势特征从东到西呈海拔上升趋势。可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为主的第三阶梯;以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等为主的第二阶梯和以青藏高原为主的第一阶梯三种类型。在每一阶梯之内又分为高原区。山地区。丘陵区。盆地区和平原区。

以青藏高原为主,高原特征的第一阶梯区。该区域是教育发展最为落后的区域。一方面该区域地处偏远,距离文化教育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该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教育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对外交流和交通的不便,在教育信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等方面和外界的交流受到限制,此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为主,山地。盆地特征的第二阶梯区。由于该区域距离文化教育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近,因此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同时,该区域多山地的特征不利于对外交流,使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为主,平原。丘陵为特征的第三阶梯区。该地区距离文化教育核心区近,经济发展水平高,发达便利的交通也为教育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该区域是教育发展水平最好的区域。

复杂的地形。地势既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各种不利条件。

(三)区域间气候特征差异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5)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聪明,但缺乏勇敢精神;居住在两者间的希腊人则具有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能统治其他民族。他认为希腊民族之所以兼有两者的优良品性,明显的是由于希腊处于寒冷和炎热之间的这种气候决定的。[3](P9~10)美国学者亨丁顿(EllsworthHuntington,1876―1974年)在他的气候与文明一书中,认为一个民族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若无气候促进因素,就不能达到文化的顶峰。[3]虽然气候特征并不能在人性格形成和文化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但不同的气候特征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有利因素或制约因素。温暖地区的气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在温暖舒适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能创造出较高的教育成果。湿热地区的气候特征较为不利于学习,创造出的教育成果相对较低。寒冷地区的气候则不利于学习的开展,所创造出的教育成果最低。中国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依据气候类型特征把划分为三个区域:温暖地带。寒冷地带和湿热地带。

以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热带。亚热带为主要特征的湿热地区;以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流域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的温暖地区;以青藏高原高寒气候为主要特征的寒冷气候区。在这三种不同的气候特征中,以北京为主的温暖气候区教育发展水平最高,以上海。武汉。广州为主的湿热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以拉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特征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最为落后。除了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外,气候特征无疑是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四)区域间河流分布差异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

[JP+1]水“是生命之源,自从出现人类以来,人们都是逐水而居,滨水地带是人类最初的栖息地,世界上多数知名城市和建筑,均有水的孕育和滋养。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水源。人类的各大文明几乎都是起源于各大河流:古巴比伦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古印度起源于印度河及恒河;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文明的起源和水源“尤其是河流的分布息息相关。[JP]

现代学校的建立和教育的发展同样受到水源的限制和影响。从中国河流的分布来考察教育的发展状况对教育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出,北部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海河和辽河;中部主要的河流有黄河。长江等河流;南部主要有珠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等河流。在众多的河流中,黄河和长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更是被誉为中国文明的摇篮和中国的母亲河。而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主要分布在这两条河流附近。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水“密切联系,充足的水源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中也可以看出由于西部地区河流分不少,年均降水量低,干旱缺水,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数量和发展水平也受到相应的限制,就全国整体教育发展指数来说,西部都处于极低水平。此外寒冷的气候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利于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

(五)区域间人口特征差异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

人是教育的主体,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受到区域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区域间人口数量。结构。密度。人口素质等也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教育以人为主体,人口数量与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结构的设置,影响着教育规模的大小和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数量的多少对教育投资。教育普及程度和规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

区域人口密度指某一特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的聚集和疏密状况。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讲,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学校在相同的辐射面积之内可以有较多的生源,因而容易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生产的效率。但人口过密会出现人口压力。劳动力过剩,从而引发上学困难和就业困难,并带来交通。住宅和公品供给紧张等社会问题。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比如教育会出现学校覆盖范围大,学生上学路程远。班额不足。办学规模小和教育生产的效率低等问题。[4](P133~134)区域间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不均衡。中。东部省域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0百分号,而人口竟占90百分号。西部7个省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百分号,人口则不到10百分号。密度最高的上海每平方千米达2562人,最少的西藏只有3人。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既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教育的发展对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的文化结构,具有直接和关键性的作用。教育还影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和年龄结构类型发生变化。[4](P137~138)区域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其变化对教育的结构和规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素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发展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人口素质的提高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条件,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人口素质的差异。[4]

(六)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区域教育发展首先受其区域经济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提出培养人才的需求,既拉动教育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和调整结构,又决定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益。另一方面,区域教育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通过创新。引进和推广技术,加速区域技术进步,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途径。[JP+1]2011年各省市人均GDP经济实力排名。可以看出,2011年各省市经济发展实力最好的城市是第一层:上海。北京。天津;发展较好的是第二层:浙江。江苏和广东。广东的经济实力处于第二层,要远远好于第五层的湖北和重庆,但广东的教育发展指数为0。598,要远远低于湖北的0。658和重庆的0。662。这说明虽然经济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落后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落后。然而,地处北方的内蒙古在近几年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中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水平,其教育发展指数和经济实力要好于被一直认为是教育和经济重镇“的湖北和重庆。这说明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中。西部落后地区同样可以在教育方面取得突破。[JP]

二。推动区域间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

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已经带来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造成了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对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人才的流失。因此,是否能够提出合理有效的手段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国家层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民族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老一代领导人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因此,国家应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的教育事业就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教育事业。

而要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首要的就是要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的交通现状。中。西部地区教育落后于东部地区,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偏远的地理位置大大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对外交往和交流。因此,国家除了采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投资引导等传统做法之外,还应该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对外交通不便的现状,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面,大力改善中西部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交流创造有利的交通条件。

第二,社会层面。均衡。协调的发展区域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一方面,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舆论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在人力。物力。智力。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落后地区。例如:可以结成地区与地区。省对省。城市对城市等形式的对口支援,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结成学校对学校的对口支援,实现在教育上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到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落后地区的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

第三,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首先,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要改变等。靠。要“的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意识,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要充分挖掘民族特色,丰富民族教育内容,发展特色民族教育,走出一条教育的新路子。再次,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要积极主动,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教育内容,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方法,形成适合中。西部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特色人才。最后,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本到本地区发展经济和教育。

三。总结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百分号,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百分号,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到达到40百分号,这对区域教育的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各地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展,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总之,没有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的共同发展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科学规划。均衡协调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均衡。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地理空间视角下区域教育发展差异研究

上一篇: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關系研究【2893字】
下一篇:地矿类大學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3467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