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本研究把人际信任看作是人际互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个体对个人或者是事物发展情况的一种心理预期。
从2005年开始,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也上升成为整个心理学界的热点,并且与人际信任相关的文献也越来越多。研究领域在社会、伦理、经济等社会学科中。研究的内容不仅关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社会焦虑与依恋、幸福感等感知觉领域,也包括人际信任与教养方式、问题行为和社交回避、社会支持等行为取向的研究。
2013年,徐芬等四位学者发表了一篇主要关于小学生的一般信任倾向的论文。通过一般信任倾向问卷,同伴接纳问卷以及友谊质量问卷三份问卷的调查分析,得出小学生的一般信任倾向年龄之间存在差异的结论,一般信任倾向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强。他们还研究了小学生的一般信任倾向与同伴接纳水平的关系、积极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不同年龄组的小学生的一般信任倾向与积极友谊质量的关系也存在差异,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的一般信任倾向对积极友谊质量没有影响,而10岁以上儿童的一般信任倾向与其积极友谊质量得分呈正相关。在消极友谊质量维度上,在各个年龄组上都没有发现一般信任倾向和消极友谊质量有相关。
由于学界对人际信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可以查阅的学术成果还比较有限。虽然研究样本的取样范围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还是主要集中在成人和特殊儿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研究领域也成功地有所拓宽,但大部分的研究还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的。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人际信论文网任与其他人格变量(如活动水平、情绪化等)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有研究针对人际信任本身。研究角度多是采用量表等进行探讨,很少有研究者是从研究对象的实际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三)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际信任正是建立和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停地与他人进行着各种人际互动,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良性的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发展,不良的社会互动则会阻碍社会发展。人际信任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实现人际和谐的前提条件,因此,人际信任对社会的正常发展意义重大。
从个人的成长来看,个体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和谐,二者缺一不可。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即将迈入青春期到青春期初期的阶段,经历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正快速发展但又尚未成熟,面临着种种生理和心理困惑,容易盲目信任,也可能怀疑和否定一切。小学生的人际信任将会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持续性的影响的作用,亟需社会和学界的重视。
综上所述,人际信任对于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学阶段作为人际信任发展的起点更加需要深入研究了解。纵观现有研究,多以中学阶段青少年为对象,而忽略了小学阶段。但是大量研究表明从小学阶段开始,为了满足与外部社会建立联系的基本需要,儿童的人际信任已经开始发展,与一些同伴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并对个体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7]。因此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到小学儿童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父母、学校、班级和同伴对小学生信任发展的影响,却较少从小学生自身内部出发研究儿童的人际信任和信任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自身的人际信任水平也发生着变化。根据小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变化,预测小学生的信任行为,合理地建立小学生的人际信任,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