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的对象以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叶圣陶编、丰子恺绘),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由于2016年秋开始投入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暂时仅在一年级中使用,无法进行全套教材的完整统计与分析,因此仍以人教第十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而《开明国语课本》这一教材是以小学中低段的学生为受众,因此此次研究笔者选择人教版语文1-8册(1-4年级)与《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做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横向联读法
教材研究的横向联读法是对教材所进行的“专项研究”,是与语文教学直接关联的、试点好内容深、例证丰富而又不离学术的、以提高教师的提炼整合能力为重要目的的专门话题的研究。
本文对《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分别进行儿童形象的横向联读,整理分析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并得出研究结论。
2。 比较研究法论文网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本文以“儿童本位”理念为基准,对《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
3。 访谈法
访谈法,即访谈者根据研究的要求和目的,按照访谈大纲,通过个别访谈或集体访问的方式,获取资料信息的调查方式。
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及一线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从而对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出建议和意见。
(三)分析框架
构建一个教材儿童形象的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儿童形象中的“形象”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为“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神情面貌归于外部特征,性格特征可以归于内部特征,根据这样的释义,笔者将教材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划分与统计。
1。 教材中儿童形象的外部特征
通过分析已有的对教材人物形象分析的文献,笔者找到一些易于量化统计的外部特征分析指标,如性别、年龄、政治背景、时代、职业、民族、国别等。结合儿童形象的概念界定,可将年龄、职业排除在统计范围外,因此笔者围绕政治背景、性别、时代、民族、国别对儿童形象进行分类。其中,性别、时代、民族、国别是儿童形象的社会形象,政治背景是儿童形象的政治形象。
在本研究所分析的两套教材中,笔者具体将儿童的外部特征分为几个维度来分析。如下:
(1)社会形象
性别:可分为男童与女童两类。
时代:可分为古代(1840年之前),近代(1840年-1919年),现当代(1919年以后)三类。
民族:可分为汉族与国内少数民族两类(国外的其他民族在“国别”维度进行讨论)。
国别:可分为中国和外国两类。
(2)政治形象
可分为有政治身份(如少先队员、童军等)、无政治身份两类。
2。 教材中儿童形象的内部特征
内部的形象特征是很难通过直接的观测得到的,别林斯基提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强调了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真实性、丰富性和独特性。 因此,对儿童形象的内部特征也需要展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特有的真实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内部特征的分析可以从心理特征、道德形象等角度展开。由于学生模仿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过程中道德形象是最易被模仿的,因此本研究中笔者重点研究教材中儿童的道德形象。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