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2-0085-03
一。主体性原则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的支撑理念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过论文网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关系范畴。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体来说:
1。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有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前提
高校基础“课的基本目标,就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为此,基础“课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发自内心的感情“,不仅对自己的岗位有感情,更要对自己的学生有感情。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主动。多渠道多角度去接触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沿着教育目标良性发展。
第一,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社会实践,其有效性建立在对人需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之上,而不是漠视主体需要,单向度地通过灌输向受教育者施加外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满足人的需要这一准则才能获取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支持和有效的精神保证。作为社会人,大学生既有求知的需要,也有其他各种合理的需要,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了解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应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这样,基础“课教学才能避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主动激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学生健康的主体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培养。激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以自主。独立。能动。积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也是基础“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立,使人文关怀有了对象和重点,是把大学生作为情感丰富。感受易变,渴望尊重。理解。交流的青春生命体。当今在校大学生对新事物。对社会。对理想都有独特的见解,个性化趋势十分明显。他们不满足于你讲我听“的传统教学方式,甚至会对之产生逆反情绪。与专业课相比,基础“课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积极认同和主动接受。尽管基础“课教学与单纯接受活动有所区别,但接受“却是基础“课教学的落脚点。基础“课教学,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结合体(主要是价值体系),不仅要受到受教育者个人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原则立场。社会经历,以及原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他们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利益的影响。教育理论观点只有在受教育者主动认可和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入学生的头脑,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就是说,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建构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要求只是通过学生的自愿(进而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它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的行为的作用。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实践的理论也罢,榜样也罢,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离开学生的主体性,基础“课教学必将事倍功半,甚至无效。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巧妙激发,受教师主体性的影响。
3。师生互动“是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师生互动中展开和生成的。新时期的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已经具有较为系统且相对稳定的认知。分辨。综合思维和自觉行为能力。他们学习。生活于大学校园环境中,受着大学特有的文化熏陶,具有思想敏锐。思维活跃。敢于突破。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课教学不可能单一由教师来完成,必须采用师生互动。信息双向交流“的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活动是在师生相互作用中进行,通过师生间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在互动与交往中实现着多种多样的视界融合,不断地校正各自的观点和思想。
师生互动强调激励人的自主发展“。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理念,提倡换位思考,树立以学生为本“新理念;从师道尊严“的传统格局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人(学生),进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思想感情与道德认知,与学生一道探寻真理。师生间相互提供感情支持和理论支持,相互启迪灵感,共享文化智慧。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教育的过程是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师生互动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均是价值平等的主体。师生间不仅是人格地位的平等,而且是学术思想的平等,更是真理面前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民主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体现在问题结论上。师生之间的平等与民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则主要取决于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是贯彻主体性原则“的有效方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在师生互动中,共同探讨如何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解释和验证问题,最终生成师生期望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说明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没有新问题的产生就不会有新理论的创造。在信息多元。利益多元。价值多样的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能更好赢得学生的认同,收到教学实效。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本身也是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我们不应被动地把它当作一种挑战,而是要主动地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充分利用信息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切实做好基础“课教学工作。
如果说研究性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那么问题探究式教学则主要侧重于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讨论。其关键或者前提是教学主导者(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思想实际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理论难点问题,联系大学生入党。恋爱。就业问题。社会群体贫富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通货膨胀。社会风险。生态环境。社会管理问题等进行探究,发现并思考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然后围绕具体的问题和矛盾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证实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精心准备,并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发挥引导。调控和点评的功能。学生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论证和解决者。要不断地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搜集资料,积极思维;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相互辩驳,依据确凿,结论正确。
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必须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作为真理的探求者,进行问题的学习。交流。对话和争论,互动双方平等相待。自由讨论,在思维的碰撞和理论的辩驳中逐步认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和目标。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能力。价值观互动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质疑探究的环境和氛围。就目前高校师生现状而言,教师与学生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水平和认知方向上的差异和矛盾,故而,质疑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学生要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供师生共同探究的课题。
基础“课教学过程以师生互动背景下的思想交流为根本特色。对话“是教学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离开了对话,教学就成了独语。‘基础’课教学原本就拥有对话的特征,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关系之中,不同的生命体验。价值情操。政治人格得以交汇。调谐。校正。现在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激发。组织学生积极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应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师生之间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自由。平等的学习和交流。
总之,基础“课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教学活动参与人的主体性“,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才能准确把握并灵活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促进基础“课教学实效的提高,真正把基础“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由衷喜爱。终生受益并毕生难忘的课程。
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