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
近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重大意义。内涵与核心的解读以及如何贯彻等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而加大科学发展观对主义发展理论的渊承和创新关系的研究,对于深刻领会科学发展是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网论的集中体现,对于发展主义的生命力,对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对于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灯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向度上,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观都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硬核,坚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总体来审视社会发展。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的基础,认为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并探讨了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条件与途径。动力与源泉,阐释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终极尺度,并提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构想。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这两个核心命题,科学展现了东方不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和发展道路,从而深刻把握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源泉。
科学发展观以完整的概念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以谋求发展为起点,以研究发展为主题,以揭示发展规律为手段,在发展内涵。发展动力和发展道路方面对社会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创新。首先,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系统完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经过深化总结,到十七大报告又进行了系统概括和总结。从相对宏观层面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中观层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而深化到相对微观的五个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等具体的实施层面的概念,共同架构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支撑点;其次,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由GM主题和实现形式到建设主题和实现形式的转变,从强调阶级斗争到强调社会和谐,时代主题的变化,依据新的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了双和“的理论,以此做为团结各个群体,共谋发展,实现共赢的理论基础,从而最终完成了从夺权“向执政“。从斗争“向合作“的历史性转折。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观;第三,在战略内容上,统摄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成为现阶段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协同提升;强调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实践向度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都是社会实践的结晶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牵导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未来的社会从不做虚无缥缈的纯粹主观幻想,但不意味着在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问题上是一个空场“,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框架内,凭借对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并结合无产阶级的GM实践,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多线“的进程,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往往表现出超常规性和特殊性。在对西欧发展史的研究中,发现资本主义发展最典型的是英国,德国走的是农业发展道路,法国则介乎两者之间。晚年,对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社会研究中,认为东方社会存在着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存在着农村公社能够逐步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1〕并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意旨要根据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折射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
把科学可持续发展纳入当代社会发展的视野成为主义唯物发展史观的最新理论诠释,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正如胡锦涛所说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3〕回顾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史:从强调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新发展论“等理论观点的逐步深化都是人类在发展问题上探索与实践的宝贵结晶。而科学发展观更是超越了西方的发展理念,增添了新的共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要重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见证和西方现代化建设实践,今后在双和“视阈下我们要继续把握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
三。在方法论向度上,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发展观的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在回答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生动的展现了主义辩证法的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首要的观察方法是整体性原则,因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以历史整体的观点作为观察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以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以社会发展的外生性和内源性的统一。以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跨越性的辩证统一等方法论来科学判断一定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方位和整体发展道路,并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趋势渗透到每一处视角之中,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集中体现为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社会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相互牵制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以整体观和全面性为思路的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首先它是对片面经济发展观的超越,片面发展观的典型表现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把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的增长,片面强调以追求GDP为中心,忽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种种发展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超越了单向发展的模式,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维度转变。因此考察政绩时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眼前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5〕(p28)其次,科学发展观在时空范围上体现着全面性的思路。强调以五个统筹“为根本方法延展时空发展的全面性,即不仅有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发展到对外开放等空间意义的全面性,而且有统筹当下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全面性。再次,科学发展就其最终意义而言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论著的核心就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的处境的关怀以及对人类解放的前景推展。集中体现了主义强调的坚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来创造更多的物质存在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要创设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的宗旨,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大大提升了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从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观和理想,转变为一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大大拓展了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强烈的时代意蕴。它凝炼了发展的科学,更新了发展的理念,开拓了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发展的境界,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打开了理论通道。它成功地实现了应然“与实然“的维度转换,将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将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有机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可以坚信,科学发展观作为昭示人类发展的进步旗帜,必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引擎人类向着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对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