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析工具的确立
在进行课例的研究前,我们首先对分析工具进行了确立,本文采用了质性分 析,首先需要明确“事实”、“评价性认识”等几个关键概念的定义,以及他们 之间的关系,为本文《长相思》课例教学片断的解释分析做准备。
(一) “事实”的定义
在《刘易斯文选》中是这样定义“事实”的,任何事物被认识了就意味着这样被认识的 事物是一种事实①。也就是说任何认识的事物是一种事实,事实是由事件加上意义形成的。 在课堂对话中,表面上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但实际上,教师还需要不断地与文 本、情境以及自我进行对话,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课堂评价,使教师的一系 列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给予了教学行为意义,形成了一种教学事实。本文在谈到教学事实时, 也会对其错误的思想或作出错误的、但不是无意义的陈述可能性进行肯定认识, 从而认识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建构作用。
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事实的描述都不尽相同。即使撇开我们与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分歧”, 我们也不会认为他们对人类世界的整个描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②。正如《现实的社会建构》 一书中所说“社会现实是以解释过的事实呈现自身的, 而不是客观事实”。用现象学语言 描述就是,客体世界至少经过“一级建构”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证主义研究实际上进行着 社会现实的“二级建构”,在这个意义上,提醒人们不要将多重建构中的“事实”绝对化、 凝固化。本文通过对《长相思》课例的研究,即便对这一教学事实描述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但是笔者通过解释分析这个教学过程,分析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现评价的建构 功能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使它适应新的情境。来自优Q尔W论E文R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①李国山。 刘易斯文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06: 308
(二) 评价性认识
教学始终是一个评价投入的过程。在教育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以主体的身份“评价地” 投入教育活动中的。“评价地”投入教育世界意味着教育活动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存在着 价值判断的形成及转换的过程,意味着教育活动离不开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的结果形 成评价性认识,评价性认识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可以体现为知识、理论或行动的目的和价值 观等,从而指导或推动着我们进一步产生教育教学行为。①我们把评价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 把评价改造成“评价性认识”这一范畴。贾群生的《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中说道“评 价性认识”是弄清外在事实与主体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将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 立足于主体的利益、主体的价值需要来评价客体。因此,在评价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是获 得对客体“应当如此”的认识,故评价性认识带有明显主体性。
作为评价性认识,无论认识的客体是简单还是复杂,一般来说,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 认识客体所进行的反映,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即表现出“评价性认识”结果的多样性。 例如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不同认识主体的利益、价值需求 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同一认识客体的“评价性认识”,其结果也是多样的。 而我们会在文中《长相思》课例上分析和假设不同的认识评价会对教学进行怎样的建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