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倡导数学学习反思,是小学数学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能激发他们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关注。教师通过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将成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内容。反思性地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二)数学学习反思的理论基础
数学学习反思的研究以许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1。元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ohn H。 Flavell,1928—)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 “元认知”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实质就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有效地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掌控和调节,提高学习效率。元认知理论使反思由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反思能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将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和已有知识建立恰当的联系,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这样才能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反省、纳入、重组和改造,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在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反思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需要自我反思对其进行监控与调节,数学学习反思也是一种知识建构。 论文网
3。再创造学习理论
弗赖登塔尔(H。 Freudenthal,1905—1990)提出的再创造学习理论认为,反思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出发来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优化思维结构,拓宽解题思路。 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将已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知识和思维再发现或再创造,体现了反思的重要性。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于反思和数学学习反思有较早的关注和研究,起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代表人物有洛克、斯宾诺莎、杜威、波利亚、弗莱登塔尔等。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人类理解论》中将“反省”同义为“反思”,认为“反省”是主体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返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产生相应的观念不同于感觉所得的观念,个体会“反省”自己的观念并重新认识。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则将反思看作一种认识的方法,称为“反思的知识”,通过不断地反思使认知升华形成新认识。两者分别从认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升华的角度来理解反思,但从实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对反思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明确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 ,并研究其基本特征和重要性,还提出了 “反思五步法”。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曾说:“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而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与反思。”可见反思对于数学学习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他著名的《怎样解题》把数学解题分解为四个步骤,“回顾反思”是最后一步。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中心”,“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的思维是数学创造的强有力的动力”,“指导应该激发反思思维”,“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反思存在于数学化的各个方面”,“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