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2]一书中,提出言语行为是话语行为的有意义的单位,施为句是言语行为主要的形式。在20世纪30—40年代,奥斯汀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坚持施为句和表述句相对应的二分理论,但是在他理论研究的后期,即20世纪50年代,他放弃了施为句和表述句相对应的二分理论,在施为句的基础句上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的新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把交往过程中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其中以言指事指的是,通过语句的使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某一种思想;以言行事是指说话者的某种意图或目的,并且奥斯汀根据说话者不同的意图和目的,将以言行事分为五大类,即批判类、承诺类、表态类、施权类、伦理类。以言成事是指通过说出的话语产生的效果。论文网
我国学者罗润生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言语类型也进行了研究。罗润生把教师的言语分为七个类型:发指令、提供信息、提问、表扬、示范、批评、传达性语言等等。其中发现教师提问型的语言频次最多,然后是指令型的语言,较少的是表扬性的语言,最少的是批评性语言[3]。
陶行知在批判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的教育体系[4]。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怎么样,不仅直接影响幼儿语言发展和教学结果,而且会影响到幼儿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甚至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教师的言语反映出其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言语行为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言语行为是人们为了实现交往目的,在具体的交往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他认为言语行为不是思想的信号,而是行为的方式。言语行为强调的是说话人的意向性,体现着言语的语用和交际功能。
(二)幼儿教师言语行为
幼儿教师的言语行为是指教师的口头语言,即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与儿童互动时所发出的所有有意义的、以语音为信号的语言,都是教师的有效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的分类以其期望所达到的效果为依据,分为“指导性言语”、“情感性言语”和“反馈性言语”。“指导性言语”包括:提问、指令、讲解、干预。“情感性言语”包括:表扬、批评、安慰、鼓励。“反馈性言语”包括:一切教师对儿童语言所进行的言语回应。对教师言语行为的观察包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自发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等各类活动场景[5]。
二、积极言语行为的影响
(一)教师应把握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实施正面指向性的激励
幼儿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对幼儿的积极性进行肯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教师启发性的引导,抓住不同幼儿的兴趣点,利用他们的优势,树立他们的信心,可以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的李老师是孩子们的“最高统治者”,一声令下,要求孩子们乖乖顺从,服从她的指挥,否则将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李老师冷酷无情,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态,让所有的孩子望而生畏。孩子们必须按照她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循规蹈矩。李老师在影片中看不到幼儿的独特之处,从来没有用心去和幼儿交流过,只有按照她的要求和规则去做事才能得到一朵漂亮的小花。得到小花的小孩子才是被老师赞许和认同的,是老师眼中表现很棒的孩子。影片中有一位叫方枪枪的小朋友,他活泼好动,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很差,还很调皮。李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眼中钉”。方枪枪也想得到小花,他也为了得到小红包很努力的去表现自己了,但是李老师对他只是一味的否定。李老师从来就没有欣赏过他,不仅如此还把他禁闭起来,这让方枪枪很失望。方枪枪努力去表现自己,想得到李老师的认可,但是他所有想吸引李老师注意的行为都被李老师看做是“坏孩子”的表现,不仅如此,李老师对他更加严厉,永远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没有和孩子好好地交流沟通过,只有一副命令的姿态,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李老师不仅没有抓住孩子的兴趣,更别说激励幼儿了,所有的孩子都很害怕李老师,怕这个方枪枪眼中可怕的“大猩猩”。影片名叫《看上去很美》 但是一点也不美,孩子们在没有关爱与尊重,没有快乐得环境下成长是孤独的,是悲哀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