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对于权力的争取
虽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者、控制者,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学生对于权力的争夺。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师教的过程,更体现着学生对于课堂空间的反馈与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所以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是具有一定权力的行动者,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被激起,他们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引发新一轮的思考。
(二)人际关系的维持
课堂人际空间体现出师生间关系维护保持,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空间中的两大行为者。在教育学看来,在课堂上的教学体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需要进行社会的交往,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在构建师生、生生关系过程中,会有各种冲突和矛盾,需要进行关系的维持。文献综述
无论是学生知识的获取,还是特定的个性品质的养成,都是在人与人的交互过程中进行的。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两大关系空间,一为师生关系,二为生生关系。
1.师生间的控制与磋商
我国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之间的交往。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是选择性的交往。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课堂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存在着关系的亲疏远近,这受到教室座位编排,学生的成绩、社会地位、在班级中担任的职务的影响。
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社会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作为权威存在的教师,对于课堂享有一定的掌控力,教师善于控制课堂,而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他们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努力。但是当学生不服从教师占有的权力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反抗。这在课堂中具体表现为,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下面的同学出现了违纪的行为,或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表示怀疑,甚至是直截了当地对抗教师的权威。这样的行为势必会让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压制的方式,提醒、批评乃至惩罚学生,使整节课变成了一节充满训斥的课,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