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言和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可分割,要讨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分别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定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成熟状态的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完整体系。文化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往往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而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往往会使用同一种语言。论文网
语言影响文化。语言的产生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人类的许多行为(文化行为)都要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断发展并且长期传承下去。例如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为不同流派的戏曲的形成提供了语言基础。
文化影响语言。语言的使用与发展受到文化的直接影响,例如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大多不同,而同一民族的不同职业、不同阶级的人在使用本族语时也会存在差异;语言会在文化交流中发生变化,例如征服者威廉统治英国后,大量诸如“castle”、“bacon”这样的法语词汇进入英语当中,而在现代英语中也有“Kungfu”、“Mahjong”、“Tofu”这样反映中国文化的借词。
(二)文化词语的定义
汉语中的文化词汇涵义丰富,涉及面广泛,诸多学者对“文化词汇”的界定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较早对文化词语进行定义的是美国翻译学家奈达,从翻译的角度把这种词语归为难以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词的词语。
常敬宇 (1995)在其《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指出文化词语的本身就承载了该民族的文化信息,和只具有表层含义的一般词语而言,文化词语往往还有象征、感情、地域、比喻等等内涵在其中,可以直接或是间接地传递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
孟子敏 (1997)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中认为,文化词语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指的是社会赋予词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
王德春 (1999)在《国俗语义研究》中将文化词语称之为“国俗词语”,即“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民族风情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的词语。”
杨德峰 (1999)的《汉语与文化交际》把“文化词语”定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缠身的词语或是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
上述学者们的观点虽各有差异,但是大多仍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文化词语”的性质进行归纳:文献综述
一、具有附加意义的词。这类词语原本的含义往往在各种语言之内都可以寻找到对应的词,但是在某种语言之中其除了表层含义还具有引申义、比喻义或是包含了感情色彩等等,而其他语言中则没有或是具有不同的深层含义。例如色彩词“白”,在西方文化中,“white”象征着天真无邪、美好等等具有正面情感的义项, 而在汉语里面,“白”则具有死亡、没有回报等含义。
二、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民族特有,不容易翻译,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中国文化为例,古代官职、社会生活、政策、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词都属于此类:“司徒、春运、计划生育、头七……”。
由此我们可以把文化词语这样定义:在一个特定的民族语言中,具有除基本含义以外还能够反映出独特社会、历史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