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中怎样描绘的?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描写春的呢?在这里,于漪老师巧妙地复习导入课题,调动学生记忆中的语文知识,迁移到现今所学的 知识。让学生们背诵以前学习的古诗,既可以帮他们回顾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进 一步带领学生进入含有春天气息的情境。之后,于漪顺水推舟,循序渐进地“引”:
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 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
这样一个引导可分成三部分,第一层语言优美,引起共鸣;第二层温故知新,进入情境; 第三层直奔主题,引发兴趣。仅仅一个导语,就能看出于漪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不 光是《春》课文的导语,语言很优美。于漪运用“巧引”方式的例子还有很多,她讲《文 天祥传》,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著名诗句,并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2](p81)。她讲叶圣陶 的《多收了三五斗》,先让同学仔细看农民的画像,这画像是木制的,画中农民戴着破旧 的帽子,目的是尽力将自己代入角色,感受农民的辛苦。她讲《社戏》,根据“月夜行舟 图”这段描写引起一连串的发问:“看到什么?回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什么?仔细辨 一辨有哪些声音?再侧耳听一听,管乐还是弦乐?嗅到什么?和什么味一样?远看怎么样? 近觑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引起共鸣[2](p82)。除了导语,在教学过程中, 于漪老师的语言非常细腻,既然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不同于严谨的议论文和规矩的说明 文,那么于漪就从散文的优美性特点出发,注重情感表达。她讲《春》,仿佛春天跚跚而 至。在最后总结的时候,于漪还是用她擅长的“情讲”来作一个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总结, 她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比喻成小河里流淌出的清新的水,想让学生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清新 与优美,还让同学们仔细地去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的确,通过于漪老师的教学,来自优W尔Y论W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春》这篇散文已经如小河般流淌在我们的心间了。 (二)语言精确 语文课程能使人学到知识,升华情感,但最基本目的在于使人学会沟通,交流无障碍。
于漪说过:“一个人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母语。”在教学中,于漪对语言的要求是精确 的甚至是严苛的,这可以从语言两个角度来分析于漪教学语言的精确性。一是从基本的读 音方面,在教学实录《春》的两课时中,不难发现学生很容易将“藏”“和”“应”“晕” 这些多音字读错,也会将“酿”“巢”“蓑”等这些易读错字读错。除了这些,学生读课文 时会夹杂一些口音,有时语句节奏停顿错误,于漪都能准确的发现这些错误并指导学生及 时纠正。二是从字义方面,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作者朱自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于漪向学生提问:“哪一个字,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学生回答:“近”,单单一个“近” 字,于漪挑出来向学生解释春天并没有到来的情况,从而为朱自清先生盼望春天提供依据。 不论从字义还是读音方面,于漪都力求做到细致,但避免琐碎,从而达到让学生会读课文, 理解课文,运用课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