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1。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 30 多个年头,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是很 有必要的。其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1]:(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 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 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 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 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 年-今天)。其发展总体趋势为:文化论(20 世纪 80 年代)——技术性学科(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素养(21 世纪)。1982 年,教育部在其五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次年,教育部召 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 其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BASIC)为主,由此开始了我国中 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94 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其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为 主,包含五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程 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2003 年 3 月 31 日发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 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 基础,由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信息与社会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四个主题构成;选修部 分有五个模块,强调以必修内容为基础,对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进行双重建构。
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 设置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 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 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 重要的奠基作用。来自优W尔Y论W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为主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信息 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发展沿革及其在生活与科技中的应用,并加以掌握。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石、一种手段,以支撑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 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使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学习,并且所使用得信息资源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
(4)初步学会以网络为媒介,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自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发展个人的爱好。
(5)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知道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 及软件。
(6)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
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2。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从有意义学习 出发,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学生围绕典型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利用计 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