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形成不 了创造力。所以,“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 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 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信心的品质成为问题 意识”[6]。当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开动思维,所以应当首先着手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 。
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任何创造发明都少不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基础 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创造力的根 基,而思想政治知识面广,又紧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一旦掌握,就可能在 此基础上做出深层次的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还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对学 生的创造力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 。
其次,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在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 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但创造性能力并不见得好于他人,其中原因之一可能就 在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置不合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观 察,可以发现很多和实际理论不太一致的东西。这样对问题的产生会更直接,对 他们的思维发展会很有帮助,但问题的数量深度科学性都要合理才行。并且,针 对性要强,问题要清晰,否则学生就会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否则的话,不但加 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误导了学生的思维,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 江苏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下第十三课第一框“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 护”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享有哪些特殊保护以及为什么享有这些 保护。如果将为什么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作为问题直接提出,学生很难找出合 适的答案。但是如果在问问题前铺垫好问题情境,在精心设置的情景中引导学生 观察和思考,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提问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 景材料,给出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心智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 因素的影响走向犯罪的案例,结合未成年人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引导 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这样的提问 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去思考,同时也联系了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于现实情况的 思索,有利于学生去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要有合理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任何问题带有欣 赏的眼光与口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是迫切的,而一旦教师对学生的提出的问题 带有轻视的表现,是会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说,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有异议 的问题要加以肯定,对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引导,使学生找到问题的实质, 发现一点点闪光的想法都要及时的称赞,使问问题一直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例 如,在江苏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下第十三课第一框“未成年人享有 特殊保护”中,当教师展示了一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后受到了各方的保护从轻处罚的案例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未成年人不应该受到这样的特殊保护,并且 质问这样的做法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抵触?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样的质疑 和提问,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赞赏的态度,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提问;其次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景和现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索生活中未 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探究过程中师生共同思考未成年人是 否应该享有特殊的法律保护;最后,要在共同总结的基础上灌输学生法律对于未 成年人保护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明白对于未成年人教育感化为主,惩罚为 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