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者和许多认知主义者在动机的研究上趋于一致,都强调内部动机,强调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观念和理念。马斯洛批判“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 ],对个别刺激做出零碎反应的学习缺少个人意义,学习不应该单纯为分数和奖赏、文凭和学位而学习。他倡导内在学习,即“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学习。罗杰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的“全人”,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倡导“有意义学习”,学生在此过程中投入情感和认知,自主把握,全面发展并且能做自我评价。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好朋友,提供优异的资源,设置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发展潜能。
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都注重经验,学习与个人经验融合或是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人之间联系,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善于把握学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教学引导增强新知识与学生的关联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土壤上自由生长,使学生自主发展行为、态度、人格、潜能。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他强调需要是影响行为的关键。他将人的七种基本需要按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并划分为生存所必须的缺失需要(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具有积极意义的成长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低级的需要必须充分或部分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要。缺失需要是成长需要的基础,成长需要能够引导缺失需要,顶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潜在地影响下面的各层需要,因为它就是个体生存的最高目的。低级需要满足之后需要强度就会减弱,但成长需要的强度会随着满足而不断增强。结合生活实际来看,中小学生缺失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要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营造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多一些接纳和关爱,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自然地产生学习动机和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