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质,结合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研究新视角,拓展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试图构建基于对话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希望能为教师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2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2。1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önnies)所著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的人的本能之上,而社会则是奠基于众人彼此的连接,换而言之共同体是古老的,社会是新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共同体”一词进入教育领域。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有关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可谓百家争鸣,各有看法。日本学者佐藤认为:“学习共同体是21世纪的教育思想,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在共同生活中实现对话和成长。”[1]黄娟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生、生生之间持续的、深层的合作和互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与精神追求。”[2]潘宏建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及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3]虽然学者们在表达内容上略有差异,但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学习共同体是在相同目的诉求之下的,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合作与探究,以求促进共同的成长。可见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团体成员在互动中的共成长。
日本学者佐藤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指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那么,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进行交流探究的主要场所,尤其应该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分享思想、进行思维创新的场所,当然也需要师生之间形成共同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助共生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思维的扩展和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
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在真实情境互动之中,双方在相同目标诉求之下,通过交流、互动、探究等过程,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2。2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运作,具有不同的活动模式。但总体而言,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2。2。1以共同学习目标为基础
与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各自为政”,教师单纯教授知识,学生单方面的被动接受知识不同的是,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之中,教师教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的学习目标应当是共同体成员每个人所认同的,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因此,学习目标应该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共同制定的,符合学生的个人愿景。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人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全班共同愿景的过程。其次,共同学习目标的性质也发生改变。过去,在高举应试教育的大旗之下,课堂学习目标被一系列考试所限制,人们机械化的认为课堂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但是,在现如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课堂共同体的学习目标应该是生动的、积极的,是为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而设置的有生命的动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