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将皮亚杰的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地获取知识来构建新的体系的。
以皮亚杰理论作为依据,维果斯基加强了对建构主义的研究,提出相关“意义建构”。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
2。2。1 建构主义数学观
皮亚杰清楚地揭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主体的协调动作或动作图式,是主体通过内外相互协调进行建构的。
2。2。2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
数学学习观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主动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2。2。3 建构主义数学教学观
数学教学观是指教师在学习、接受理论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依据,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组织、调和,监控和评价,以确保意义建构目标的实现[6]。
3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构建的原因、方法、影响因素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个体的调控与反省。但外界的环境因素也对习惯的构建产生了调控作用。因此学习习惯养成是个体内外相互调控的结果。
3。1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原因众多,学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经过自主构建,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构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建构主义与数学学习习惯的关系
数学学习习惯与建构主义已经形成了深层次的联系。一方面,建构主义指导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习惯的培养以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实施时出现的问题为导向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
3。3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构建的方法
3。3。1 根据生理机制,主动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少不了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特别是讲授新课时,通常选用创设清净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生理机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更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
3。3。2 根据心理机制,优化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在授课时,应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在上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要产生学习数学的冲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3。3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文献综述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7]。教师作为一头领头羊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授课时,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指引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4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构建的影响因素
3。4。1 家庭因素
在孩子童年发展期间,父母的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生活中,孩子们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在父母的引领下,孩子们通过学习,主动养成了习惯。普遍现象是,若父母对待工作认真,那么孩子对待学习也会认真;若父母懂得倾听和交流,那么孩子也会有耐心去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都是无意识模仿产生的结果。因此,父母作为学生的首位指引者,需要为孩子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3。4。2 学校因素
学校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海洋,又是可以与人结伴的交际场,所以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学校的各项制度,应细化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一生奉献于教育的叶老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与生活中,老师和学生形影相随,甚至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没有与老师待的时间长,况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会无形中产生与老师和同伴相同的习惯,因此学校要注意孩子的举止行为,培养好的习惯。